孕妇夏季防中暑可通过调整衣着、科学补水、合理降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监测身体信号等方式实现。孕妇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特别注意环境与行为管理。
1、调整衣着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或莫代尔材质衣物,浅色系有助于反射阳光。外出时可佩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太阳镜,避免阳光直射皮肤。衣物汗湿后需及时更换,防止汗液蒸发导致体温骤降引发不适。
2、科学补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25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可适量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水果蔬菜,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血液黏稠度。排尿颜色若呈深黄色需立即补充水分。
3、合理降温室内保持26-28℃舒适温度,空调出风口避免直吹。可用32-35℃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止使用冰水冷敷。随身携带喷雾瓶装饮用水进行面部降温,但需避开腹部区域。
4、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应选择树荫路段行走,携带便携小风扇。避免长时间站立于密闭空间如地铁站台,候车时可选择通风良好的阴凉处。
5、监测身体信号关注头晕、恶心、皮肤干热无汗等先兆中暑症状。自测脉搏若超过100次/分钟或胎动异常减少,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松解衣物。准备电子体温计定时测量腋温,超过37.5℃时应启动物理降温措施。
孕妇需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增强耐热能力,饮食选择绿豆汤、苦瓜等清热食材,午间安排3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居住环境可悬挂遮光窗帘降低室温,浴室铺设防滑垫预防晕厥跌倒。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重度中暑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避免引发宫缩或胎儿窘迫。
夏季预防中暑可通过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透气衣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合理饮食及及时降温等方式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并发症。
1、水分摄入每日饮水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少量多次饮用。高温作业或运动时,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分。注意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饮水量。老年人及儿童对缺水敏感,家长应定时提醒饮水。
2、衣物选择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户外活动时可使用湿毛巾敷颈部。避免穿着化纤类紧身衣物,这类材质会阻碍汗液蒸发。婴幼儿衣物需选择A类纯棉材质,家长需注意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避开高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处行走,使用遮阳伞等防护。密闭车厢内温度可在30分钟内升至50度,切勿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应实行轮班制,每工作1小时休息10分钟。
4、饮食调节多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吃些苦瓜、绿豆等清热食材。避免高油高盐饮食,减少代谢产热。可饮用淡盐水、菊花茶等防暑饮品,但糖尿病患者须控制含糖饮料。高温环境下蛋白质需求增加,可适当补充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5、快速降温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但禁止服用退热药物。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重度中暑表现,需立即就医。家中可备置冰袋、退热贴等应急降温物品。
预防中暑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夏季应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疲劳。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适当进行游泳、早晚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耐热能力。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发现他人中暑时,应迅速将其移至通风处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进行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