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婴儿肺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吸入异物、免疫力低下、环境刺激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呼吸道管理、免疫支持、环境调整、并发症预防等方式干预。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是常见病原体,多通过飞沫传播。患儿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急促,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需住院氧疗,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多见于围产期暴露或免疫力低下婴儿。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咳脓痰,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疗程通常7-10天。
呛奶或胃食管反流导致乳汁吸入是新生儿肺炎特有诱因。表现为突发青紫、呛咳,胸片可见肺不张。需立即侧卧拍背清理气道,必要时行支气管镜灌洗,喂养时保持45度体位可有效预防。
早产儿IgG水平不足、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易反复感染。除典型肺炎症状外,常合并鹅口疮、腹泻等机会性感染。静脉免疫球蛋白输注、母乳强化喂养可增强防御能力,需定期监测免疫指标。
被动吸烟、空气污染或冷空气直接刺激未成熟气道。症状以阵发性干咳为主,肺部体征不明显。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日通风两次,远离粉尘花粉等过敏原是关键预防措施。
婴儿肺炎护理需维持室温24-26℃,少量多次喂养避免呛咳。母乳喂养者母亲应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人工喂养需选择低渗配方奶。每日进行背部叩击促进排痰,监测呼吸频率是否超过60次/分。出现鼻翼煽动、呻吟样呼吸或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可进行婴儿抚触改善肺循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