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通常由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病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也可能致病。患者多突发高热伴寒战,咳黄脓痰。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
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引发病毒性肺炎,常见于冬季。症状以干咳、肌肉酸痛为主,胸部CT显示磨玻璃样改变。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适用于流感病毒,多数病毒性肺炎需对症支持治疗。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顽固性干咳、低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为首选,疗程需持续10-14天。这类病原体培养困难,血清学检测有助于诊断。
吸烟、慢性心肺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老年人可无发热仅表现为意识模糊。这类人群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预防,确诊后应尽早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胸部X线是基本检查,出现肺实变影可确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降钙素原检测有助于判断细菌感染。重症患者需进行血气分析和CT检查,CURB-65评分系统可评估死亡风险指导住院决策。
患者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食用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可进行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恢复期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避免剧烈运动。吸烟者必须戒烟,慢性病患者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若出现呼吸频率>30次/分、血压下降等预警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