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婴儿睡觉打呼噜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有关,主要有鼻塞、腺样体肥大、喉软骨软化、过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建议家长观察婴儿睡眠状态,必要时及时就医。
婴儿鼻腔狭窄,分泌物或冷空气刺激可能导致暂时性鼻塞。表现为呼吸时发出类似打呼噜的声音,通常无发热或咳嗽。家长可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分泌物,再用吸鼻器轻柔清理。避免环境干燥,保持室内湿度有助于缓解。
腺样体过度增生可能阻塞鼻咽部气道,引起持续性打呼噜,常伴随张口呼吸、睡眠不安。可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确诊需通过鼻咽镜检查,轻度肥大可通过鼻喷激素控制,严重者需手术切除。
喉部软骨发育不成熟会导致吸气时喉部塌陷,产生鼾声,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6-12个月逐渐自愈。表现为间断性高调鼾音,仰卧时加重。建议侧卧喂养,补充维生素D,避免呛奶。
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引发鼻黏膜水肿,导致呼吸不畅。常见阵发性打喷嚏、揉鼻动作。可检测过敏原回避,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严重时需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干预。
感冒或支气管炎时,鼻腔分泌物增多或气道炎症肿胀可能引发暂时性打呼噜,多伴随发热、咳嗽。需对症治疗原发病,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必要时雾化吸入治疗。
家长应记录婴儿打呼噜的频率和伴随症状,避免使用过高枕头或过度包裹。保持睡眠环境通风清洁,定期清洗床品减少过敏原。若打呼噜伴随呼吸暂停、面色发绀或生长发育迟缓,须立即就诊耳鼻喉科或儿科评估。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呼吸道免疫力,6月龄后适时添加富含维生素A、D的辅食促进喉软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