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病科 > 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的症状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是怎么回事?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外伤、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免疫力低下、血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引流排脓、营养支持、高压氧治疗等方式控制。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细菌可通过开放性颅骨骨折、手术切口或邻近感染灶直接侵入颅骨,导致骨组织化脓性炎症。早期需静脉注射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

2、外伤因素:

颅脑开放性损伤或颅骨手术后的创口污染是重要诱因。外伤破坏颅骨屏障功能,使细菌易于定植。需彻底清创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定期换药监测感染迹象。

3、邻近感染扩散:

中耳炎、鼻窦炎等头面部感染可能蔓延至颅骨。炎症通过血管或直接侵蚀骨质传播,常见于额骨和颞骨。需同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必要时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

4、免疫功能异常: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易发生严重感染。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时,细菌更易在骨组织中繁殖。需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摄入提升免疫力。

5、血行播散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颅骨,多见于儿童。常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需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选择穿透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患者应保持充足蛋白质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增强免疫力。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颅压。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但需避免头部碰撞。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影像学评估疗效,出现头痛加剧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骨折内固定感染骨髓炎改外固定?

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骨髓炎需改为外固定治疗。骨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处理方式包括彻底清创、更换固定方式、抗生素治疗、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

1、彻底清创:

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步骤。需彻底去除内固定物及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对受累骨组织进行钻孔或开窗引流。清创范围应扩大到正常出血的骨质,必要时进行多次清创。术后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更换固定方式:

外固定架可提供稳定固定同时避免内置物存留。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环形或单边外固定架,注意避开感染区域穿针。外固定能保持骨折稳定,便于观察伤口和换药,同时减少异物刺激,有利于感染控制。

3、抗生素治疗: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通常需要4-6周静脉给药。常见用药包括头孢类、万古霉素等。严重感染需联合用药,合并软组织缺损时配合局部抗生素载体。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防止二重感染。

4、营养支持:

感染消耗导致负氮平衡,需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1.5-2g/kg。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锌元素加速伤口愈合。贫血患者适当补充铁剂,必要时输注红细胞。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

5、康复锻炼:

外固定期间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防止关节僵硬。感染控制后逐步增加负重,外固定拆除后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促进骨愈合,红外线改善局部循环。康复期避免吸烟和酗酒。

骨髓炎治疗期间需保持外固定针道清洁,每日消毒换药。饮食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补充钙质。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愈合情况。注意观察体温和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全程需配合医生方案,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或过早负重。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骨髓炎和骨髓水肿的区别是什么?

骨髓炎与骨髓水肿是两种不同的骨骼病变,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症,骨髓水肿则是骨髓内液体异常积聚的非感染性病变。

1、病因差异:

骨髓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经血行或外伤直接侵入骨骼引起,常见于糖尿病足或开放性骨折患者。骨髓水肿则与骨内压增高、创伤或退行性变相关,如骨关节炎或应力性骨折。

2、病理特征:

骨髓炎病理表现为骨组织化脓性坏死,伴随死骨形成和骨膜反应。骨髓水肿在磁共振成像上显示骨髓信号增高,但无骨质破坏,属于可逆性改变。

3、症状表现:

骨髓炎急性期会出现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等全身感染症状,慢性期可能形成窦道。骨髓水肿主要表现为负重疼痛,夜间痛不明显,无发热等全身反应。

4、影像学区别:

X线检查中骨髓炎早期可见骨质疏松,后期出现死骨和骨包壳。骨髓水肿在X线下多无异常,需通过磁共振检查确诊,典型表现为T2加权像高信号。

5、治疗方式:

骨髓炎需长期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清创。骨髓水肿以休息、镇痛等保守治疗为主,部分病例需减压手术,但无需抗感染治疗。

日常护理需注意区分两种疾病的管理重点。骨髓炎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监测体温和伤口变化,加强营养支持。骨髓水肿患者建议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疼痛期避免剧烈运动,可配合冷敷缓解症状。两者均需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骨髓炎患者还需关注肝肾功能等药物副作用。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引起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原因是什么?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外伤后细菌入侵、免疫力低下、邻近组织感染扩散、血液传播等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70%病例。该细菌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长骨干骺端毛细血管网,在局部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儿童骨骼生长板附近血流丰富且流速缓慢,更易形成细菌定植。

2、外伤因素:

开放性骨折或深部软组织损伤可直接破坏骨膜屏障,使外界细菌侵入骨组织。轻微外伤虽不造成明显伤口,但可能导致骨内微小血管破裂,为血源性细菌提供繁殖场所。创伤后局部血肿形成也有利于细菌滋生。

3、免疫功能缺陷: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等疾病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细菌清除能力较弱。这些因素均会显著增加细菌经血行播散至骨骼的风险。

4、邻近感染扩散:

骨髓炎可能继发于邻近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关节炎、深部脓肿等。细菌可通过直接蔓延或淋巴回流进入骨组织。牙周感染、中耳炎等病灶也可能成为细菌来源。

5、血行传播: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炎、心内膜炎、皮肤疖肿等,其病原体可突破局部防御进入血流。当菌血症持续时间较长或细菌载量较高时,容易在血流丰富的干骺端形成继发感染灶。

预防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需注重增强体质,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及时处理各类感染病灶。儿童应按时接种疫苗,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肢体疼痛时需尽早就医,早期规范使用抗生素可显著改善预后。恢复期需保证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待炎症完全控制后再逐步恢复肢体功能锻炼。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慢性骨髓炎的症状表现?

慢性骨髓炎的症状可能由感染、外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发热、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需及时就医,接受抗感染治疗和局部护理。

1、局部疼痛:慢性骨髓炎的典型症状是局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随病情加重而加剧。疼痛多集中在感染部位,夜间尤为明显,可能影响睡眠。患者可通过热敷、休息等方式缓解疼痛,同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肿胀发热:感染部位常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发红、温度升高,伴有局部发热感。肿胀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活动受限。患者需保持患处清洁,避免挤压,必要时进行引流手术。

3、功能障碍:慢性骨髓炎可能导致患处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严重时影响日常活动。患者可通过适度锻炼、物理治疗改善关节功能,同时需避免过度负重。

4、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提示感染扩散或慢性消耗。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5、并发症风险:慢性骨髓炎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骨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慢性骨髓炎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有助于促进骨骼修复。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加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禽流感 睾丸囊肿 脊髓空洞症 基底细胞癌 社交恐惧症 急性根尖周炎 慢性硬膜下血肿 吉兰-巴雷综合征 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