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低至40毫米汞柱属于严重低血压,可能危及生命。低血压可能由脱水、出血、心脏疾病、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
1、脱水体液大量流失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引发低血压。常见于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严重腹泻或呕吐等情况。需立即补充电解质溶液,严重时需静脉补液治疗。日常需保持规律饮水,运动后及时补充含钠饮品。
2、出血急性失血超过全身血量20%时会出现休克血压。外伤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出血等需紧急止血并输血。慢性失血如痔疮出血、月经量过多等也会逐渐导致血压下降,需治疗原发病并补充铁剂。
3、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炎等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可能伴随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需使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必要时安装心脏起搏器。长期存在心脏问题者需定期监测心功能。
4、内分泌失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病会影响血压调节。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怕冷、浮肿等特征表现。需激素替代治疗,如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钠等药物需终身服用。
5、药物副作用过量服用降压药、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可能引发药物性低血压。老年患者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出现头晕跌倒需立即停药就医,医生会调整用药方案或改用缓释剂型。
血压40毫米汞柱属于危急值,需立即平卧并拨打急救电话。日常应避免突然体位改变,穿着弹力袜改善静脉回流,饮食适当增加钠盐摄入但不超过6克每日。有低血压病史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单独外出或驾驶。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出现血压骤降时更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