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需重点关注固定保护、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及心理调适五个方面。
1、固定保护:
骨折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石膏、支具或外固定架,保持患肢稳定。避免早期负重或不当活动导致移位,定期复查X光观察愈合进度。儿童骨折通常4-6周可拆除固定,老年人可能需延长至8-12周。
2、营养支持:
每日需补充足量蛋白质如鱼肉蛋奶,促进骨痂形成。钙质摄入量应达1000-1200毫克,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获取。同时补充维生素D3帮助钙吸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化三醇等药物。
3、功能锻炼:
固定期间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练习。上肢骨折建议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从床上踝泵运动过渡到助行器辅助行走。康复治疗师指导的脉冲电磁场治疗可加速愈合。
4、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深呼吸训练避免肺部感染。观察患肢是否出现肿胀加剧、皮肤发紫等静脉血栓征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风险。
5、心理调适:
康复期可能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压力。家属应协助完成日常生活事务,建立康复信心。参加病友交流会获取社会支持,重度情绪障碍需心理科干预。
康复期间建议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500克蔬菜和200克水果补充维生素C。戒烟限酒以免影响愈合,控制咖啡因摄入防止钙流失。根据恢复阶段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滑雪等高危项目。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水肿,寒冷季节注意保暖改善局部循环。定期复诊评估愈合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