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饮食调整、对症用药、预防脱水、休息观察等方式治疗。病毒性胃肠炎通常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1、补液治疗病毒性胃肠炎患者易出现脱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散Ⅲ能有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者。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液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肠。
2、饮食调整发病初期可短暂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选择米汤、稀粥、面条等低脂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腹泻。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恢复期可适量添加苹果泥、香蕉等含钾食物。
3、对症用药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病毒和毒素,改善腹泻症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发热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需注意避免滥用止泻药,以免抑制病原体排出。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预防脱水每排便后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溶液,婴幼儿每次排便后补充10毫升/公斤体重。观察尿量、口唇湿润度、精神状态等脱水指征。出现哭时无泪、眼窝凹陷等重度脱水表现时需立即就医。居家可自制淡糖盐水应急补液。
5、休息观察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密切监测体温、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一般病程3-7天可自愈,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患者餐具需煮沸消毒,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避免家庭内传播。
病毒性胃肠炎患者恢复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2-3周,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蒸蛋羹、嫩豆腐等。注意手卫生和食品卫生,生熟食分开处理。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感染。居家环境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马桶等高频接触表面。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免疫力下降导致复发。
病毒性胃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使用止泻药物、使用止吐药物、使用益生菌等方式治疗。病毒性胃肠炎通常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札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补液治疗病毒性胃肠炎患者容易出现脱水,补液治疗是基础措施。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盐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能帮助肠道吸收水分。补液时需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加重胃肠负担。
2、调整饮食发病初期可短暂禁食,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饮食。先从流质食物开始,如米汤、稀粥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软食。避免高糖、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刺激。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选择低乳糖配方。
3、使用止泻药物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内的病毒和毒素,保护肠黏膜。消旋卡多曲颗粒可减少肠道分泌,缓解腹泻症状。洛哌丁胺胶囊通过抑制肠蠕动发挥止泻作用,但不适用于发热或血便患者。使用止泻药物需遵医嘱,避免掩盖病情。
4、使用止吐药物甲氧氯普胺片通过促进胃排空缓解呕吐症状。多潘立酮片能阻断多巴胺受体,改善恶心呕吐。严重呕吐患者可考虑使用昂丹司琼注射液。止吐药物使用需谨慎,儿童用药更应严格遵循医嘱。
5、使用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能抑制致病菌生长。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可产生抗菌物质,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益生菌宜在抗生素使用后服用,温水送服效果更佳。
病毒性胃肠炎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食物。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患者餐具应单独使用并消毒。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高热、血便、意识改变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肠道修复。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