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卫生、观察症状、隔离防护、饮食调理、及时就医等方式护理。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保持卫生: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家长需注意宝宝的日常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宝宝的餐具、玩具、衣物等物品需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
2、观察症状: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需及时降温。注意口腔疱疹是否影响进食,可给予温凉流质食物。皮疹部位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3、隔离防护: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宝宝应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家长在护理过程中也需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宝宝的分泌物。宝宝使用的物品需单独存放,避免与他人混用,减少传播风险。
4、饮食调理:手足口病期间,宝宝可能因口腔疱疹导致食欲下降。家长可准备温凉、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果汁等,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少量多餐,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5、及时就医:若宝宝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抗病毒药物等。家长需遵医嘱,按时服药,观察病情变化。
手足口病期间,家长需注意宝宝的饮食调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泥等,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过度劳累。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通常不会导致死亡,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病程具有自限性,7至10天内可自行痊愈。典型症状包括低热、口腔黏膜散在疱疹或溃疡,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流涎增多等表现,但精神状态通常良好。家庭护理需注意补充水分、保持皮肤清洁、选择温凉软质食物,避免抓挠皮疹。
当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时可能引发危重情况,如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等。这类重症病例起病急骤,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预警症状。3岁以下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者或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更易出现重症倾向,需立即住院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需重视手卫生与环境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目前已有针对EV71病毒的灭活疫苗,建议适龄儿童按程序接种。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嗜睡、呕吐、肢体无力等表现时须及时就医,医疗机构对重症病例采取降颅压、机械通气等综合救治措施可有效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