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急性农药中毒可通过规范操作农药、做好个人防护、妥善储存农药、掌握急救知识、避免误食污染食物等方式实现。急性农药中毒通常由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或误食农药引起,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规范操作农药使用农药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推荐浓度配制,禁止随意混合不同农药。喷洒时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避免农药飘散。施药后及时清洗器械,剩余药液不可随意倾倒。操作过程中禁止吸烟、饮食,防止农药经口进入体内。
2、做好个人防护接触农药时应穿戴防护服、橡胶手套、护目镜及防毒面具。施药后立即用肥皂清洗暴露皮肤,更换干净衣物。孕妇、儿童及体弱者应避免接触农药。皮肤有伤口时不得参与配药或喷洒作业,防止农药经破损皮肤快速吸收。
3、妥善储存农药农药应存放于专用柜中并上锁,远离儿童活动区和食品存放区。原包装需保留完整标签,禁止用饮料瓶等容器分装。过期农药应交由专业机构处理,不可随意丢弃。储存场所应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高温环境导致包装破损。
4、掌握急救知识皮肤接触农药后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眼睛接触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误服农药者若意识清醒可饮用200-300毫升清水稀释,但强酸强碱类农药禁止催吐。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时立即脱离污染环境,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并携带农药包装就医。
5、避免误食污染食物施药后的果蔬需经过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收,叶菜类建议浸泡15分钟后再烹饪。不采摘路边或农田周边可能被污染的野菜野果。购买农产品时选择正规渠道,食用前充分清洗或去皮处理。家庭灭虫时避免在厨房直接喷洒杀虫剂。
日常生活中应优先采用物理防虫方法,如使用防虫网、诱虫灯等减少农药使用。社区可组织农药安全使用培训,提高居民防护意识。农业工作者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及时就医。家中可常备活性炭等应急药品,但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指人体接触或摄入有机磷类农药后,因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功能紊乱的中毒反应。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由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引起,典型表现为瞳孔缩小、多汗、肌颤、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中毒机制有机磷农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处大量蓄积,持续刺激胆碱能受体,导致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这种毒性作用在接触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显现,根据接触剂量不同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
2、接触途径中毒常见于皮肤接触农药喷洒、吸入农药雾滴或误服污染食物。农业生产者因配药时不戴防护手套、逆风喷洒易发生皮肤吸收;儿童误服存放不当的农药容器是家庭主要中毒原因。部分案例因食用近期喷洒农药的蔬菜水果导致消化道摄入。
3、典型症状早期出现头晕、恶心、多汗、瞳孔针尖样缩小;进展期表现为呕吐、腹痛、肌纤维震颤、流涎;重度中毒时出现肺水肿、昏迷、呼吸肌麻痹。部分患者中毒后1-4天可能发生中间综合征,表现为颈肌、肢体近端肌群无力。
4、诊断方法结合农药接触史与临床症状,通过检测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确诊。全血胆碱酯酶活性降至70%以下有诊断意义,30%以下提示重度中毒。尿中可检出有机磷代谢产物,如对硝基酚等。需与中暑、脑炎、食物中毒等疾病鉴别。
5、急救措施立即脱离污染源,脱除污染衣物并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口服中毒者需用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阿托品可对抗毒蕈碱样症状,氯解磷定能复活胆碱酯酶。重度中毒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必要时进行血液灌流治疗。
预防有机磷中毒需规范存放农药,使用时应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喷洒后彻底清洗暴露皮肤,工作服单独洗涤。蔬菜水果食用前用流水浸泡15分钟以上。出现中毒症状需立即送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迟发性神经病变等后遗症。恢复期患者应避免再次接触有机磷化合物,定期复查胆碱酯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