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活性高不一定是肾病,但可能与肾病有关。肾素活性升高通常由原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慢性肾病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肾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酶,参与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肾素活性升高常见于肾动脉狭窄,由于肾脏血流减少,刺激肾素分泌增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也可能导致肾素活性代偿性升高,此时需检测醛固酮水平辅助诊断。慢性肾病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可能出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紊乱,表现为肾素活性异常。部分高血压患者因长期服用利尿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引起肾素活性反应性增高。
少数情况下,肾素活性升高与肾脏肿瘤相关,如肾球旁细胞瘤可直接分泌过量肾素。妊娠期妇女因生理性血容量增加,可能出现暂时性肾素活性升高。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干扰肾素检测结果。
建议发现肾素活性异常时完善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日常需监测血压变化,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影响检测结果。确诊病因前不宜自行调整降压药物,需在肾内科医生指导下规范诊疗。
糖尿病肾病一般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症状。
糖尿病肾病早期通过积极干预可延缓病情发展。严格控制血糖是基础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血压管理同样重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有助于减少蛋白尿。同时需调整饮食结构,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糖尿病肾病进展至中晚期时治疗效果有限。当出现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明显减退时,需采用综合治疗手段。除强化降糖降压外,可能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配合碳酸氢钠片纠正酸中毒。终末期肾病患者需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此时治疗目标转为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难以逆转肾脏损伤。
糖尿病肾病患者需长期坚持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适量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严格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尿蛋白等指标,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及时就诊。患者及家属应学习疾病管理知识,积极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