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四肢骨折急救需立即固定伤肢并避免移动,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四肢骨折可能由跌倒、撞击或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剧烈疼痛、肿胀、畸形或活动受限。
1、固定伤肢使用夹板、硬纸板或折叠毛巾固定骨折部位上下关节,防止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将手臂悬吊于胸前,下肢骨折需保持伸直状态。固定时松紧适度,避免压迫血管或神经。若现场无专业工具,可利用树枝、杂志等硬质物品临时固定。
2、止血处理开放性骨折需用清洁敷料覆盖伤口直接按压止血,禁止冲洗或复位骨端。出血量大时可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记录使用时间并每隔40-6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使用绳索类物品捆扎,防止组织缺血坏死。
3、体位管理保持患者平卧,抬高患肢15-30度减轻肿胀。脊柱未受伤者可轻微屈曲膝关节放松肌肉,怀疑合并脊柱损伤时须保持头颈躯干轴线一致。冬季注意保暖但避免热敷伤处,夏季防止烈日直射。
4、疼痛缓解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处方止痛药,但禁食禁水准备手术者除外。避免揉捏或强行活动伤肢,可通过交谈分散注意力。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休克症状时取休克体位,双下肢抬高20-30度。
5、转运注意等待救护车期间监测脉搏和意识状态,每10分钟检查固定装置是否移位。搬运时需3人以上平托患者,使用门板等硬质担架。髋部骨折者应在两膝间放置软垫,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记录受伤时间、机制和已采取措施。
老年人骨折后需加强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康复期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未受伤肢体的被动活动。选用防滑鞋具和助行器,卫生间安装扶手,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恢复期在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避免过早负重。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用于气道异物梗阻的紧急处理方法,主要通过腹部冲击帮助患者排出阻塞物。该技术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成人患者,操作时需从背后环抱患者腰部,快速向上向内挤压腹部,利用肺部残留气体推动异物排出。主要有操作准备、定位手法、施力方向、力度控制和后续处理五个关键步骤。
一、操作准备实施前需快速判断患者状态,确认其无法咳嗽、说话或呼吸,出现双手抓喉的窒息表现。让患者站立或坐直,施救者站于其身后,确保操作环境安全无障碍物。
二、定位手法施救者一脚插入患者两腿之间保持稳定,双手从腋下环抱至腹部。一手握拳,拳眼朝向患者腹部,位置在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注意避开胸骨末端和肋弓,防止内脏损伤。
三、施力方向双臂用力收紧,快速向上方45度角冲击患者腹部,模拟J字形运动轨迹。每次冲击需干脆有力,利用膈肌上抬产生的气流压力推动异物。连续进行5次冲击为一组,观察异物是否排出。
四、力度控制冲击力度应足以抬起患者双脚为宜,但需根据体型调整。对孕妇或肥胖者应改为胸部冲击,定位在胸骨下半段。冲击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前倾,避免因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或脏器损伤。
五、后续处理若异物排出应立即停止操作,帮助患者清除口腔残留物。若患者失去意识需转为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电话。成功施救后仍需就医检查,排除迟发性内脏出血或气道损伤等并发症。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需通过专业培训反复练习,日常应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说笑。老年人应避免食用粘性食物,儿童需将坚果类物品放在安全位置。建议家庭成员共同学习急救技能,定期参加红十字会等机构组织的急救复训课程,确保手法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