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肾脏通常需要做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肾穿刺活检等检查。
1、尿常规尿常规是检查肾脏疾病的基础项目,通过分析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葡萄糖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肾脏损伤或泌尿系统感染。尿常规操作简便且无创,适合作为常规筛查手段。若发现尿蛋白阳性或血尿,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2、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主要通过血液检测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评估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肌酐清除率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能更准确反映肾功能状态。肾功能异常可能由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或高血压肾病等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3、肾脏超声肾脏超声可直观显示肾脏大小、形态、位置及是否存在结石、囊肿或肿瘤。该检查无辐射且价格较低,适合筛查肾积水、多囊肾等结构异常。超声还能评估肾血流情况,但对早期肾小球病变的敏感性较低,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4、CT或磁共振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能提供更精细的肾脏解剖图像,尤其适用于肿瘤、复杂结石或血管病变的诊断。增强CT可评估肾脏血流灌注,磁共振尿路成像对肾功能受损者更安全。这两种检查成本较高且可能存在辐射或造影剂风险,通常作为超声后的进一步检查。
5、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诊断肾小球疾病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肾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可明确肾炎类型、淀粉样变性等特定病变。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出现出血或感染,通常用于病因不明或治疗方案需要病理依据的情况。
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控制血压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问题,若出现水肿、尿量异常或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肾病患者需遵医嘱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透析或肾移植评估。
肾脏肿瘤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血尿、腰部疼痛、腹部肿块、体重下降、疲劳乏力等症状。肾脏肿瘤主要有肾细胞癌、肾盂癌、肾母细胞瘤等类型,具体表现与肿瘤位置、大小及分期相关。
1、血尿血尿是肾脏肿瘤的典型症状之一,表现为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肉眼可见红色,可能间歇性出现。血尿通常由肿瘤侵犯肾盂或输尿管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引起。伴随症状可能包括排尿不适或尿频。需通过尿常规、泌尿系统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手术切除或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胶囊、帕唑帕尼片等。
2、腰部疼痛腰部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可能提示肾脏占位性病变,多因肿瘤增大牵拉肾包膜或压迫周围神经所致。疼痛部位常位于患侧肋脊角,可能放射至下腹部。伴随症状包括活动后加重或夜间痛醒。需结合CT或MRI评估肿瘤范围,治疗可采用肾部分切除术或依维莫司片等药物控制进展。
3、腹部肿块晚期患者可能在肋缘下触及质地坚硬的肿块,多无压痛但活动度差。肿块生长可能压迫胃肠引起消化不良或腹胀。该症状常见于体积超过5厘米的肿瘤,需通过超声检查初步筛查,确诊后可能需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阿昔替尼胶囊等抗血管生成治疗。
4、体重下降短期内体重减轻超过5%且无明确诱因时需警惕恶性肿瘤消耗。肾脏肿瘤可能导致代谢紊乱或食欲减退,伴随症状包括贫血貌或低热。营养支持联合肿瘤特异性治疗如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有助于改善恶病质状态,同时需监测血清肌酐等肾功能指标。
5、疲劳乏力肿瘤相关性疲劳可能与贫血、电解质失衡或肿瘤释放炎性因子有关,表现为持续倦怠感且休息后不缓解。部分患者伴发高血压或水肿。需完善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治疗包括纠正贫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及针对原发病的培唑帕尼片等靶向药物。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至泌尿外科就诊,完善增强CT、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肾毒性药物,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异常,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复发及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