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或人工合成的一类甾体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休克及调节代谢等核心作用,临床广泛用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严重感染等治疗。
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磷脂酶A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合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对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炎症性疾病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病因。长期使用需警惕掩盖感染征象,常见剂型包括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氢化可的松乳膏。
2、免疫抑制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降低抗体生成,用于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治疗。
3、抗休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能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生成,改善微循环灌注,对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具有抢救价值。临床常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注射液静脉给药,需配合病因治疗。
4、调节代谢促进肝糖原异生和蛋白质分解,抑制外周组织葡萄糖利用,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类固醇性糖尿病。同时可促进脂肪重新分布,出现向心性肥胖等库欣综合征表现。
5、其他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提升中性粒细胞数量,但会抑制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强血管对儿茶酚胺敏感性维持血压;促进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用于早产促肺成熟。
使用糖皮质激素需严格遵医嘱,避免突然停药引发肾上腺危象。长期用药者应定期监测血糖、骨密度,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治疗期间注意低盐高蛋白饮食,避免接种活疫苗,出现呕血、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通过人工合成,具有抗炎、免疫抑制、调节代谢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糖皮质激素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包括皮质醇和皮质酮,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控。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为人工合成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其抗炎作用更强而副作用相对减少。这类药物通过扩散进入细胞后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转移至细胞核内,调节靶基因转录,从而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减少免疫细胞活化和增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短期使用可有效控制急性炎症和过敏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库欣综合征样表现,如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骨质疏松等。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故需逐渐减量。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压、血糖、电解质,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获益比。
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需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适当剂型、剂量和疗程。局部用药如吸入剂、外用制剂可减少全身副作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