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日常需注意控制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监测尿量变化、避免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该病以肾功能急剧恶化为特征,需通过综合管理延缓病情进展。
1、控制血压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目标值通常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高血压会加速肾小球损伤,可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或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降压药。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若出现头痛或视物模糊等血压升高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限制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等,每日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0.6-0.8克计算。过量蛋白质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食谱。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同时补充足够热量以防营养不良。定期检测血肌酐和尿素氮指标评估营养状况。
3、监测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其关注尿量骤减或夜尿增多现象。使用标准量杯测量每次排尿量,若连续6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需紧急就诊。观察尿液颜色和泡沫情况,出现洗肉水样尿或持久性泡沫提示病情活动。合并水肿时需每日测量体重,体重日增长超过1公斤应警惕水钠潴留。
4、预防感染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流感季节前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检测血常规,禁止自行服用布洛芬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保持会阴清洁,女性患者需注意预防尿路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前需告知医生病史,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
5、规范用药按时服用甲泼尼龙片等免疫抑制剂,不可擅自调整剂量。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期间需每周复查血常规,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避免联合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中药汤剂需经肾内科医师审核。所有药物变更均需与主治医生沟通,保留完整用药记录供复诊参考。
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午间可适当卧床休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和心率。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心功能不全者需个体化调整。每1-2个月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和尿常规,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延长随访间隔。家属需学习急救知识,备齐就诊资料以便突发情况时快速处理。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以肾功能急剧恶化为特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该病理性肾炎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肾活检确诊。治疗方式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血浆置换等,严重者需透析或肾移植。
1、病因机制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形成或寡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感染后免疫反应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可诱发Ⅰ型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常导致Ⅱ型病变,而ANCA相关性血管炎则多引发Ⅲ型病变。部分病例与接触烃类溶剂或某些药物如青霉胺相关。
2、典型症状患者常在数周内出现少尿或无尿,伴随肉眼血尿或浓茶色尿。晨起眼睑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明显,血压可急剧升高至180/120mmHg以上。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每日升高超过1mg/dl,尿蛋白定量多超过3.5g/24h,部分患者伴有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3、诊断方法确诊需进行经皮肾穿刺活检,光镜下可见超过50%肾小球存在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检查可区分Ⅰ型线性IgG沉积、Ⅱ型颗粒状沉积和Ⅲ型无沉积。血清学检查包括抗GBM抗体、ANCA抗体检测,补体C3水平在感染后肾炎中常降低。
4、药物治疗甲泼尼龙注射液用于冲击治疗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环磷酰胺片能有效控制自身免疫进程,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适用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血浆置换对Ⅰ型患者效果显著,需配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功能。治疗期间需监测血糖、血压及感染征象。
5、替代治疗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时需行血液透析,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纠正酸中毒。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适用于血管条件差者。肾移植需在病情稳定6-12个月后进行,移植前需确保抗GBM抗体转阴,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预防排斥反应。
患者应严格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g,优质蛋白控制在0.6-0.8g/kg体重。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肾毒性药物,监测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和血压,疫苗接种应避开免疫抑制治疗期。出现发热或水肿加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