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的生存期差异较大,从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主要与病理类型、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控制情况有关。
慢性肾炎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的患者,肾功能可长期保持稳定,部分患者生存期可达30年以上。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血压和蛋白尿,常用降压药如缬沙坦胶囊、贝那普利片等可延缓肾功能恶化,同时配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血肌酐,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预防感染和脱水等加重肾损伤的因素。
若进展至慢性肾脏病3-4期,生存期可能缩短至10-15年。此时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需加强贫血纠正和钙磷代谢管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碳酸钙片等药物。严格控制水分和电解质摄入,限制高钾高磷食物,必要时开始低剂量透析准备。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需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终末期肾病患者进入透析或肾移植阶段,5年生存率在50-60%左右,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各具优势,肾移植后生存期可明显延长。
慢性肾炎患者需终身随访管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出现水肿加重、尿量减少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疾病管理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有助于延缓肾功能进展,但须在正规医疗机构指导下进行。
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病因及预后。急性肾炎起病急骤,病程多在数周至数月,通常由链球菌感染等诱发;慢性肾炎病程超过3个月,多由长期肾脏损伤或急性肾炎迁延不愈导致,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急性肾炎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或乏力。症状多在感染后1-3周出现,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完全康复。慢性肾炎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或轻度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肾功能呈进行性下降,需长期控制血压和蛋白摄入以延缓病情。
急性肾炎病理改变以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为主,免疫荧光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慢性肾炎则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不可逆损伤,影像学检查可见肾脏体积缩小。实验室检查中,急性肾炎补体C3水平常暂时性降低,慢性肾炎则可能出现持续性低补体血症伴血肌酐升高。
治疗方面,急性肾炎以卧床休息、限盐利尿为主,严重者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肾炎需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蛋白尿,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需低蛋白饮食配合复方α-酮酸片。两类肾炎患者均应避免劳累、感染和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