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好的中药在常温下一般可保存1-2天,冷藏条件下可保存3-5天。实际保存时间受到药液成分、储存温度、容器密封性、是否添加防腐剂、微生物污染风险等因素影响。
煎煮后的中药液含有大量有机物,常温下易滋生细菌导致变质。若药液含糖分或动物类药材如阿胶,腐败速度更快。夏季高温环境或药液出现絮状物、酸臭味时需立即丢弃。使用玻璃或陶瓷容器密封冷藏可延缓变质,但反复加热会加速药效流失。
部分特殊配方如含附子、乌头等毒性药材,久置后可能产生毒性变化,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服用。代煎药液因采用真空包装和灭菌工艺,保存时间可延长至7-10天,但开封后仍需冷藏并在48小时内服用完毕。
建议根据处方剂量分装服用,避免反复解冻。服用前需观察药液颜色、气味是否异常,必要时隔水加热至沸腾。慢性病患者可选用颗粒剂替代汤剂,外出携带时注意避光防潮。若保存时间超过推荐期限或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咨询中医师调整用药方案。
中药煎煮时,先煎后下的方法需根据药材特性决定。先煎适用于矿物类、贝壳类等质地坚硬的药材,后下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或久煎易失效的药材。正确操作主要有药材分类处理、煎煮器具选择、水量控制、火候调节、时间把握五个要点。
一、药材分类处理需先煎的药材包括生石膏、牡蛎、磁石等矿物类,以及龟甲、鳖甲等动物贝壳类,这些药材需提前煮沸3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析出成分。需后下的药材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成分的药材,以及大黄、钩藤等久煎会破坏药效的药材,应在其他药材煎煮结束前5-10分钟加入。
二、煎煮器具选择建议使用砂锅、陶瓷锅等化学性质稳定的器具,避免金属锅具与药材发生反应。煎药前需彻底清洁器具,煎煮过程中保持锅盖密闭,减少挥发性成分流失。特殊药材如附子需专用器具煎煮。
三、水量控制首次煎煮加水量以浸没药材2-3厘米为宜,第二次煎煮可减少水量。先煎药材需单独计算水量,后下药材加入时若水分不足可适量添加热水。质地松软的药材吸水性强,需适当增加水量。
四、火候调节先煎阶段先用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煎;后下药材加入后改用中火保持微沸。煎煮过程中需观察水量变化,避免干烧。特殊药材如麻黄需控制火候防止过度沸腾。
五、时间把握先煎药材通常需要30-60分钟,后下药材只需5-15分钟。解表类药物总煎煮时间宜短,补益类药物可适当延长。每剂药通常煎煮2-3次,混合药液后分次服用。
中药煎煮过程中还需注意药材是否需包煎、烊化等特殊处理,煎药环境应通风良好避免药气积聚。煎煮完成的药液建议当天服用,存放超过12小时需重新煮沸。不同体质与病症对煎煮方法有特殊要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煎药后及时清洁器具,避免不同药方交叉污染。掌握正确的先煎后下方法能最大限度保留药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