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常进水可能会造成中耳炎,但多数情况下不会直接导致。如果存在鼓膜穿孔或耳道皮肤破损,则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
水进入外耳道后,通常会被耳道皮肤和耵聍自然排出。健康鼓膜能有效阻隔水分进入中耳腔,此时正确使用棉签吸干耳道水分即可。但频繁进水可能破坏耳道酸性环境,增加细菌滋生概率。游泳或洗浴后出现耳闷、瘙痒时,应及时倾斜头部单脚跳跃排出积水。
鼓膜穿孔患者进水后,病原体可直接侵入中耳引发感染。慢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患者耳道屏障功能受损,进水后易出现疼痛、流脓等症状。这类人群需避免潜水,沐浴时可使用防水耳塞。反复发作耳部感染者应完善耳内镜检查,排除胆脂瘤等器质性病变。
日常应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出现持续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扁桃体发炎可能会引起中耳炎,两者可通过咽鼓管发生关联。扁桃体发炎常见症状包括咽痛、发热、吞咽困难等。
扁桃体与中耳通过咽鼓管相连,当扁桃体发生炎症时,病原体可能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导致中耳炎。这种情况在儿童中更为常见,因其咽鼓管较短且平直,更易发生逆行感染。扁桃体发炎典型症状为咽部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伴有明显吞咽困难。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扁桃体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儿童患者因咽鼓管结构特点,更易并发中耳炎,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抓耳、哭闹不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出现鼓膜充血、膨隆,严重者鼓膜穿孔流脓。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可能导致慢性中耳炎,影响听力发育。
出现扁桃体发炎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畅,多饮水,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