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过量可能出现乏力、关节痛、皮肤色素沉着、腹痛、心律失常等症状。铁过量主要由遗传性血色病、长期输血、过量补铁等因素引起,可分为急性铁中毒和慢性铁过载两种类型。
1、乏力慢性铁过量时,过量的铁沉积在肝脏、心脏等器官,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持续疲倦感。这种乏力感在休息后难以缓解,可能伴随活动耐力下降。需通过血清铁蛋白检测和肝活检确诊,治疗需采用静脉放血或铁螯合剂。
2、关节痛铁沉积在关节滑膜组织可引发关节炎样症状,常见于手指关节和膝关节。疼痛呈对称性发作,可能伴有关节僵硬和肿胀。这类症状在遗传性血色病患者中多见,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治疗需控制体内铁负荷。
3、皮肤色素沉着铁代谢异常会导致黑色素沉积,表现为皮肤呈青铜色或灰褐色,好发于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这种改变通常缓慢进展,可能伴随皮肤干燥脱屑。皮肤活检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需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鉴别。
4、腹痛急性铁中毒时,铁离子直接腐蚀胃肠黏膜,引发剧烈腹痛、呕吐和腹泻。慢性铁过载则因肝脾肿大导致右上腹隐痛。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可见黏膜糜烂,需紧急洗胃并使用去铁胺治疗。
5、心律失常心肌细胞铁沉积可干扰电传导系统,引发心悸、胸闷甚至心力衰竭。心电图可能显示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早搏,心脏MRI可检测心肌铁沉积。这种情况需立即进行铁螯合治疗,必要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预防铁过量需避免盲目补铁,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饮食上减少动物肝脏、红肉等高铁食物摄入,增加绿茶、奶制品等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放血疗法、药物治疗控制铁负荷,防止器官功能进一步损害。遗传性血色病患者需终身监测,女性月经期可暂缓治疗。
缺铁性贫血是否严重需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和症状判断,轻度缺铁性贫血一般不严重,重度可能危及器官功能。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储备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疾病,常见于育龄女性、儿童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轻度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在90-110克每升,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多数可在3-6个月改善。中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90克每升,可能出现心悸、面色苍白、指甲脆裂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琥珀酸亚铁片、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治疗,同时排查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潜在病因。
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60克每升,可能引发贫血性心脏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需紧急输注蔗糖铁注射液或羧基麦芽糖铁注射液,并住院治疗原发病。婴幼儿长期重度贫血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伤,孕妇重度贫血会增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风险。若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表现,提示可能发生心力衰竭,需立即就医。
日常需避免浓茶、咖啡影响铁吸收,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摄入。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3-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血清铁蛋白。育龄女性建议每年筛查血红蛋白,胃切除术后患者需终身监测铁代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