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浆和捐血在采集成分、用途及恢复周期等方面存在区别。捐血通常指全血捐献,而捐血浆是通过特殊设备分离出血浆后回输其他成分。
全血捐献是将血液中所有成分一次性采集,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适用于急性失血或手术输血。捐献后需补充铁元素,恢复周期为2-3个月。血浆捐献采用单采技术,仅分离黄色血浆部分,其余成分回输体内,主要用于生产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因红细胞未被移除,捐献间隔可缩短至2周,但需保证蛋白质摄入。
血浆捐献对血管条件要求更高,需使用大型离心设备,单次采集时间约40分钟,是全血捐献的2倍。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枸橼酸盐反应,表现为口周麻木或肌肉抽搐,可通过补钙缓解。两种捐献均需通过健康筛查,但血浆捐献额外检测总蛋白水平,低于60g/L者暂不符合条件。
献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血浆捐献者建议每日补充15-20g优质蛋白。两种捐献方式均不会影响免疫力,但全血捐献后血红蛋白需110g/L以上方可再次捐献,而血浆捐献对血红蛋白要求为女性≥110g/L、男性≥120g/L。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捐献类型,成分献血对血资源利用率更高。
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是两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技术,主要区别在于清除物质的方式和目标。血浆置换通过分离并置换血浆来清除大分子致病物质,血液透析则通过半透膜过滤清除小分子毒素和多余水分。
血浆置换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通过离心或膜分离技术分离血浆与血细胞,弃除含有致病物质的血浆后,补充等量新鲜血浆或替代液。该技术适用于清除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常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血栓性微血管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免疫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凝血功能、电解质平衡,并预防过敏反应和低血压。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的弥散、超滤作用,清除肌酐、尿素氮等小分子毒素及多余水分,主要应用于终末期肾病、急性肾损伤等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过程中需控制血流量、透析液浓度等参数,可能出现肌肉痉挛、低血压等并发症。与血浆置换相比,血液透析对设备要求较低但需每周进行多次,而血浆置换单次治疗时间更短但成本更高。
两种技术均需严格评估适应症,血浆置换侧重免疫调节,血液透析侧重代谢废物清除。治疗期间应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注意穿刺部位护理,保持合理饮食结构,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具体选择需由专科医生根据病因、病情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