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绞痛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血管痉挛、贫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受限时引发心肌缺血。典型表现为劳累后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需通过冠脉造影确诊,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血栓。
2、心肌供血不足:
心脏负荷增加时氧供需失衡,如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需氧量增大。症状多在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出现,可伴有冷汗及肩背部放射痛。建议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耗氧。
3、血管痉挛:
冠状动脉异常收缩导致一过性血流中断,常见于吸烟、寒冷刺激或压力状态下。疼痛特点为静息状态下突发,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钙通道阻滞剂能有效缓解血管痉挛,需避免诱因。
4、贫血:
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肌代偿性加快收缩引发绞痛。伴随面色苍白、活动后气促,铁蛋白检测可确诊。需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重度贫血需输血治疗。
5、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过量分泌导致代谢亢进,心率增快加重心脏负担。典型症状包括消瘦、手抖及怕热,游离T4检测值升高。抗甲状腺药物可控制激素水平,必要时行放射性碘治疗。
心脏绞痛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急用,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的胸痛需立即就医。
心绞痛发作时需立即停止活动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同时采取静坐或半卧位休息。心绞痛急性发作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保持镇静、药物缓解、调整体位、监测症状、及时就医。
1、保持镇静突发心绞痛时需避免紧张情绪,过度焦虑可能加重心肌耗氧量。可进行缓慢深呼吸,用鼻吸气4秒后屏息2秒,再用口呼气6秒,重复进行有助于降低心率。切勿强行活动或自行驾车就医。
2、药物缓解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核心药物,舌下含服后1-3分钟起效。若5分钟未缓解可重复给药,但15分钟内不超过3次。也可选用速效救心丸等中成药。用药后需保持坐姿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服药记录需告知后续接诊
3、调整体位发作时建议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自然下垂,减少回心血量以降低心脏负荷。避免平卧姿势,可能因膈肌上抬加重呼吸困难。若伴有呕吐倾向则需侧头防止误吸。
4、监测症状记录疼痛持续时间、性质及放射部位,观察是否伴随冷汗、恶心等体征。使用手机计时功能监测发作时长,超过20分钟不缓解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有条件者可自行测量血压心率,但避免因测量延误就医。
5、及时就医首次发作、症状加重或含药无效时须立即呼叫急救。即使症状缓解也需24小时内就诊,完善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合并糖尿病或既往支架术后的患者更应提高警惕,这类人群疼痛感知可能不典型。
心绞痛患者日常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定期更换,注意避光防潮保存。饮食遵循低盐低脂原则,控制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运动建议采取散步、太极等有氧活动,强度以不诱发胸痛为度。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作息,冬季外出注意保暖防寒。定期复查血脂血糖,遵医嘱调整抗血小板及降脂药物,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