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凉和病毒引起的拉肚子在病因、症状表现及处理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受凉性腹泻多由胃肠受冷刺激导致,病毒性腹泻则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有关。
受凉引起的腹泻通常表现为腹部隐痛、肠鸣音亢进,排便次数轻度增加,粪便多呈稀糊状且无特殊臭味。症状多在保暖或热敷后缓解,通常无须用药,可通过饮用姜茶、热粥等温补食物改善。病毒性腹泻起病急骤,常伴随发热、恶心呕吐,粪便呈水样且可能带有酸臭味,排便频率显著增高易导致脱水。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时可能出现蛋花汤样便,成人诺如病毒感染则以喷射状呕吐为特征。
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患者餐具及排泄物,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需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受凉腹泻若持续超过2天或出现血便,需警惕合并细菌感染。两类腹泻均需避免进食生冷油腻,病毒性感染者应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但需增加喂养频次。
预防方面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空调直吹,生鲜食品充分加热。病毒高发季节应规范洗手,婴幼儿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腹泻期间记录排便性状与频次,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或高热不退时需及时就医。
宝宝受凉肚子疼可通过热敷腹部、调整饮食、补充水分、按摩缓解、遵医嘱用药等方式治疗。宝宝受凉肚子疼通常由胃肠功能紊乱、肠道痉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原因引起。
1、热敷腹部用温热毛巾或热水袋包裹毛巾后敷在宝宝肚脐周围,温度控制在40度以下避免烫伤。热敷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每次热敷持续10-15分钟,每日可重复进行2-3次。热敷时需密切观察宝宝皮肤反应,出现发红应立即停止。
2、调整饮食暂停食用生冷食物和乳制品,改为米汤、小米粥等温软流质食物。少量多餐喂养,每次进食量减少30%-50%。可适量添加蒸熟的苹果泥或胡萝卜泥,这些食物富含果胶能吸附肠道多余水分。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胃肠负担。
3、补充水分每半小时喂食5-10毫升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预防脱水。观察小便量及口唇湿润度判断补水是否充足。若出现尿量减少、哭时无泪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可适当饮用温热的生姜红糖水,但1岁以下婴儿不宜添加蜂蜜。
4、按摩缓解家长洗净双手后,用指腹顺时针轻柔按摩宝宝腹部,从右下腹开始经右上腹、左上腹至左下腹循环按摩。按摩力度以皮肤轻微下陷为宜,每次持续5-10分钟。按摩能促进肠蠕动帮助排气,但若触及腹部包块或按摩时哭闹加剧需停止。
5、遵医嘱用药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肠道痉挛可使用颠茄口服溶液缓解平滑肌痉挛。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调节肠道菌群。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毒素,但需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所有药物必须严格按儿科医生指导使用。
家长需保持宝宝腹部保暖,穿着棉质护肚围或高腰裤。夜间睡眠时注意检查被子是否覆盖腹部。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种类,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再恢复正常饮食。若腹痛持续超过6小时、出现呕吐物带血或胆汁样物质、大便呈果酱样等异常情况,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平时注意培养宝宝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肠道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