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突出可通过正颌手术、截骨手术等方式矫正。牙槽骨突出通常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颌骨发育异常、创伤、牙周病等原因引起。
1、正颌手术正颌手术是矫正牙槽骨突出的常见方式,适用于上下颌骨发育异常导致的突出。手术通过截断颌骨并重新定位,调整咬合关系与面部轮廓。术前需进行三维影像评估,术中可能配合牙齿正畸治疗。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麻木、肿胀,需严格遵循流质饮食和口腔清洁要求。该手术需由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与正畸医生联合制定方案。
2、截骨手术截骨手术针对局部牙槽骨过度发育的情况,通过去除部分骨组织改善前突。手术常在口腔内切口,避免外部疤痕,术中可能使用钛板固定骨块。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止骨块移位,恢复期可能出现牙龈暂时性感觉异常。该手术对改善严重骨性前突效果显著,但需评估牙根与神经管位置以避免并发症。
3、术前正畸多数牙槽骨突出手术需配合术前正畸治疗,通过矫正牙齿排列为手术创造空间。正畸过程可能持续数月到两年,期间需定期调整矫治器。牙齿移动可能引起短暂酸痛,需使用软毛牙刷维护口腔卫生。正畸结束后需制作手术导板,确保术中骨块精准定位。该阶段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须严格遵循医嘱。
4、术后护理术后需使用颌间牵引装置固定咬合位置,初期以鼻饲或流质饮食为主。口腔清洁需使用医用漱口水,避免刷牙刺激伤口。肿胀高峰期出现在术后48小时,可通过冰敷缓解。术后6周内禁止咀嚼硬物,定期复查评估骨愈合情况。长期需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并持续进行张口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5、风险控制手术可能引发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与全身评估。吸烟患者需提前戒烟以降低骨愈合不良风险。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水平,避免术后愈合延迟。术中采用神经监测技术可降低下牙槽神经损伤概率。术后如出现持续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
牙槽骨突出手术后需长期维持口腔卫生,使用冲牙器清理食物残渣。饮食应避免过硬、过黏食物,优先选择高蛋白流质促进组织修复。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面部碰撞,睡眠时可抬高床头减轻肿胀。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与影像学评估,监测骨愈合进度与咬合稳定性。寒冷季节注意面部保暖,预防肌肉僵硬影响功能恢复。
后槽牙磨损可通过调整饮食、佩戴咬合垫、修复治疗等方式改善。
后槽牙磨损可能与长期咀嚼硬物、磨牙症、牙齿排列不齐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齿敏感、咀嚼无力、牙体缺损等症状。轻度磨损可通过减少硬食摄入、避免冷热刺激等生活干预缓解。中度磨损需定制咬合垫减少夜间磨牙损伤,或采用复合树脂填充修复缺损。重度磨损可能需进行全冠修复或高嵌体修复以恢复咬合功能,伴有牙髓暴露时需配合根管治疗。修复材料选择需考虑耐磨性与生物相容性,瓷嵌体适用于大面积缺损,而金属合金更适合后牙区高咬合力需求。
日常应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并使用含氟牙膏护理,定期口腔检查可早期发现磨损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