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控制及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存质量,但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心力衰竭通常由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诱发,及时救治后部分患者心功能可恢复。慢性心力衰竭多为长期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导致的心脏结构改变,需长期药物控制。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I-II级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III-IV级患者预后较差。合并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会进一步增加死亡风险。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