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鱼大肉仍可能缺钙,主要与钙吸收率低、饮食结构失衡、维生素D不足、高磷高钠干扰及疾病因素有关。
1、钙吸收率低动物性食物中的钙以结合态存在,吸收率仅为10-30%。例如骨头汤的钙多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难以被人体直接利用。相较而言,乳制品中的乳钙吸收率可达50-60%,建议每日补充300毫升牛奶或酸奶。
2、饮食结构失衡大鱼大肉易导致膳食纤维和植酸摄入不足,这类物质虽可能影响钙吸收,但完全规避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同时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每增加50克蛋白质,尿钙流失量可提升60毫克。建议荤素搭配,每日蔬菜摄入不少于500克。
3、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但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有限。日照不足时,每周应食用3-4次海鱼如三文鱼,或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成人每日需400-800IU维生素D,65岁以上建议600-1000IU。
4、高磷高钠干扰加工肉制品中的磷酸盐添加剂会与钙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钠盐过量则加速钙排泄。每摄入2300毫克钠,尿钙流失增加40毫克。建议选择新鲜肉类,控制每日钠摄入在5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
5、疾病因素影响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会降低钙吸收效率,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则直接影响钙代谢。若出现反复腿抽筋、牙齿松动等症状,需排查骨质疏松症,可遵医嘱使用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药物。
建议每日保证500克深色蔬菜和300毫升乳制品摄入,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烹饪时用醋处理骨头类食材可提高钙溶出率,避免与浓茶、咖啡同食。45岁以上人群及孕期女性应定期检测骨密度,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