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者营养缺乏主要与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饮食摄入不足、肝功能减退及并发症影响等因素有关。肝硬化患者因肝脏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常伴随蛋白质合成减少、维生素储存能力下降及能量代谢异常,需针对性调整饮食结构并配合医学干预。
1、消化吸收障碍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时,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化酶分泌减少,影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患者可能出现脂肪泻,进一步造成维生素A、D、E、K缺乏。此时需选择易消化的低脂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胰酶肠溶胶囊或多酶片等助消化药物。
2、代谢紊乱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肝硬化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低蛋白血症和水肿。同时肝糖原储备不足易引发低血糖。建议通过乳清蛋白粉或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补充优质蛋白,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3、饮食摄入不足腹水压迫、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因素常导致患者食欲下降或进食困难。部分患者因担心肝性脑病过度限制蛋白质摄入。营养师可制定高热量、适量蛋白的软食方案,如山药粥、蒸蛋羹等,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粉补充能量。
4、肝功能减退肝脏维生素活化功能受损会影响维生素D转化为活性形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与维生素K缺乏相关。需监测骨密度并补充维生素D滴剂,出血倾向者可短期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
5、并发症影响肝性脑病时需暂时限制蛋白质摄入,可能加剧负氮平衡。自发性腹膜炎等感染会加速分解代谢。此类情况应在感染控制后逐步增加蛋白供给,可选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纠正负氮平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片维持微量营养素水平。
肝硬化患者应每日分5-6餐少量进食,优先选择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搭配蒸煮的根茎类蔬菜和低糖水果。避免酒精、坚硬及高盐食物,腹水患者需限制每日钠摄入。定期监测体重、血清前白蛋白及微量元素水平,营养支持需与抗纤维化治疗同步进行,严重营养不良时需住院接受肠外营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