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压缩性骨折可通过体位管理、疼痛控制、呼吸训练、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等方式护理。
1、体位管理:
保持脊柱轴线稳定是护理核心。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使用硬板床并在骨折部位垫软枕维持胸椎过伸位。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每2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一次,避免局部皮肤受压。恢复期可逐步佩戴胸腰支具下床活动,支具需贴合胸椎生理曲度。
2、疼痛控制:
骨折后48小时内可冰敷疼痛区域,每次15-20分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阶梯镇痛方案,轻度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片类药物。同时可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非药物方式辅助缓解。
3、呼吸训练:
胸椎骨折易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每日需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收缩腹肌,每组10次。鼓励患者吹气球锻炼肺活量,预防坠积性肺炎。老年患者需监测血氧饱和度。
4、康复锻炼:
伤后1周开始四肢关节被动活动,2周后增加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6周后逐步进行五点支撑法、飞燕式等腰背肌强化运动。所有锻炼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运动量循序渐进。
5、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需重点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和泌尿系统感染。每日检查骶尾部皮肤,使用气垫床减压。指导患者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饮水量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定期检测双下肢周径变化。
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日常需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每日饮用300毫升牛奶,适量食用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康复期避免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睡眠时保持脊柱中立位。建议每周进行3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配合八段锦等柔韧性训练。定期复查骨密度,老年患者需评估跌倒风险因素。出现新发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就医。
压缩性骨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慢性疼痛、脊柱畸形、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主要风险包括椎体进一步塌陷、邻近节段退变加速、长期活动受限。
1、慢性疼痛:
未治疗的骨折断端持续异常活动会刺激周围神经,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疼痛可能从局部扩散至肋间或下肢,久坐久站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通过椎体成形术或支具固定干预。
2、脊柱畸形:
椎体塌陷未复位可能引发驼背或侧弯畸形。胸腰椎交界处骨折易导致后凸角度增大,身高缩短3厘米以上时可能压迫心肺功能。严重者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
3、神经压迫:
骨折碎片移位或骨赘增生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表现为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L1以上骨折甚至可能引发截瘫。磁共振检查可明确压迫程度,需急诊椎管减压手术。
4、继发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患者相邻椎体负荷增加,1年内再骨折风险达20%。未强化治疗的椎体微结构持续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导致多米诺式连续骨折。建议进行双膦酸盐类药物抗骨松治疗。
5、功能障碍: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深静脉血栓。脊柱稳定性下降会使转身、弯腰等日常动作受限,部分患者最终丧失自理能力。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预后。
压缩性骨折患者应避免搬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睡眠时选择硬板床并在腰下垫薄枕。饮食需保证每日1000毫克钙和800单位维生素D摄入,推荐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适度进行游泳、八段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密度,疼痛缓解后可逐步进行五点支撑法腰背肌训练。定期骨密度检测对骨质疏松患者尤为重要,建议每半年复查椎体X线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