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等药物。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需紧急医疗干预以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及保护神经功能。
1、甘露醇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为渗透性脱水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使脑组织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从而降低颅内压。该药适用于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减轻脑水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使用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导致肾小管损害。
2、呋塞米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属于袢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协同甘露醇增强脱水效果。该药通过减少循环血容量间接降低颅内压,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补充钾离子,防止低钾血症诱发心律失常。
3、氨甲环酸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为抗纤维蛋白溶解药,通过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出血。该药适用于凝血功能异常或手术中止血,可延缓血肿扩大。需警惕血栓形成风险,禁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有血栓病史者。
4、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促进神经细胞膜修复和突触重塑。该药适用于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辅助治疗,可能改善运动及认知功能。需注意过敏反应监测,罕见情况下可能引发皮肤红斑或呼吸困难。
5、依达拉奉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为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脑细胞氧化损伤。该药适用于急性期神经保护,可能缩小梗死面积并改善预后。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和肝功能指标升高。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用力咀嚼或呛咳。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或高压氧等辅助治疗。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血肿吸收情况,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出血性脑卒中护理需围绕急性期生命支持、并发症预防及康复训练展开,主要包括体位管理、血压监测、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和肢体康复等措施。
1、体位管理患者床头应抬高30度以降低颅内压,避免头部剧烈转动。发病72小时内以侧卧位为主,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预防压疮。若存在呕吐风险,需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肢体瘫痪侧避免长期受压,可使用软枕支撑保持功能位。
2、血压监测急性期需每小时监测血压,维持收缩压在140-160mmHg区间。血压过高可能诱发再出血,过低则会导致脑灌注不足。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时需密切观察意识变化,避免血压骤降。居家护理阶段建议每日早晚测量并记录,波动超过20mmHg需及时就医。
3、呼吸道护理昏迷患者需定时吸痰,保持血氧饱和度大于95%。气管切开者每日消毒切口并更换敷料,观察痰液性状。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前需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稠度食物优先选择糊状或果冻状。出现发热、脓痰等感染征象时应立即进行痰培养检查。
4、营养支持发病48小时内以肠外营养为主,逐步过渡到鼻饲流质。膳食应提供足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每日热量控制在25-30kcal/kg。喂食时保持半卧位,速度不超过30ml/分钟。恢复自主进食后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硬、过烫或刺激性食物。
5、肢体康复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即可开始被动关节活动,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软瘫期注重肩关节保护,避免牵拉损伤。Brunnstrom分期Ⅲ期以上可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康复过程中观察是否出现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疼痛评分超过3分需调整方案。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需长期维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从床上活动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每周不少于3次有氧运动。定期复查头颅CT监测血肿吸收情况,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家属需学习识别再出血征兆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用药史。心理护理方面可通过音乐疗法、团体活动改善抑郁情绪,睡眠障碍者可尝试中医穴位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