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规范用药管理、科学饮食调整、适度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干预。心肌梗死后的护理需兼顾生理功能恢复与并发症预防,通过多维度干预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可早期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每日测量血压血糖有助于评估循环状态。记录出入量能判断心功能代偿情况,出现呼吸急促或血氧下降需警惕心力衰竭。体温监测可识别继发感染,特别是接受介入治疗后的穿刺部位观察。
2、用药规范管理严格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维持抗凝治疗需监测凝血功能。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需长期服用,控制心绞痛的硝酸异山梨酯片应随身携带。注意观察阿司匹林可能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3、饮食科学调整采用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燕麦、西蓝花等,优质蛋白以鱼类、豆制品为主。少量多餐减轻心脏负荷,限制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戒烟戒酒需绝对执行。
4、康复训练指导急性期后开始床旁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坐位平衡训练。稳定期在监护下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训练,靶心率控制在静息心率+20次内。避免屏气用力动作,运动中出现胸痛立即停止。康复训练需持续3-6个月逐步增量。
5、心理支持干预急性期后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疾病错误认知。鼓励加入心脏康复病友团体,家属参与可增强支持系统。定期心理评估筛查创伤后应激障碍,必要时联合心理科会诊干预。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前3个月每两周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日常生活中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用药信息。通过规范二级预防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和循序渐进运动,可显著降低再梗死风险。护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患者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的连续性照护,任何新发胸痛症状都需立即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