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可能由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免疫系统异常、感染、药物或毒素作用、机械性损伤等原因引起。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黄疸、乏力、脾肿大等症状,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治疗、脾切除术、病因治疗等方式改善。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会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在脾脏过早破坏。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脾肿大等症状。治疗可选用叶酸片补充造血原料,严重时需行脾切除术。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会导致类似症状,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2、免疫系统异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温抗体型多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治疗首选醋酸泼尼松片,难治性病例可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冷抗体型需注意保暖,必要时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3、感染因素疟原虫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表现为周期性高热、溶血、血红蛋白尿。需使用青蒿琥酯片进行抗疟治疗。产气荚膜杆菌感染会产生溶血毒素,需及时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控制感染。EB病毒感染也可能诱发免疫性溶血。
4、药物或毒素作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可能诱发免疫性溶血。苯肼、砷化物等化学物质可直接损伤红细胞。接触毒蕈或蛇毒也可能导致溶血。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控制溶血,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5、机械性损伤人工心脏瓣膜、血管内支架等医疗器械可能造成红细胞机械性损伤。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因足底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受挤压破裂所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治疗。
溶血性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受凉、感染等诱发因素。饮食需保证足够优质蛋白和铁剂摄入,可适量食用猪肝、菠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注意观察尿色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所有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发热、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加重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