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的早期信号主要有尿量异常、尿液泡沫增多、眼睑或下肢水肿、血压升高、乏力或食欲减退等。慢性肾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易被忽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
1、尿量异常尿量明显增多或减少是常见早期表现。夜尿次数增加可能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有关,每日尿量超过2500毫升或少于800毫升均需警惕。部分患者会伴随尿频尿急,但无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建议记录24小时尿量变化,及时检测尿常规和肾功能。
2、泡沫尿尿液表面出现细小密集泡沫且长时间不消散,提示可能存在蛋白尿。这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蛋白质漏出所致。泡沫尿在晨起首次排尿时尤为明显,严重时尿液可呈洗肉水样。需通过尿蛋白定量检测明确程度。
3、水肿晨起眼睑浮肿或傍晚踝部凹陷性水肿是典型体征。与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相关,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持续数秒的凹陷。水肿多从身体低垂部位开始,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需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体重变化。
4、血压升高新发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难以控制需考虑肾性因素。肾脏缺血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步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伴随症状。建议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完善肾动脉超声。
5、全身症状不明原因乏力、食欲下降、面色苍白可能提示肾性贫血。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血红蛋白下降,部分患者会伴随指甲变脆、毛发干枯。需检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必要时补充重组人促红素。
慢性肾炎患者应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优先选择鱼肉、鸡蛋白等易吸收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超声。出现明显水肿或血压超过160/100mmHg时需立即肾内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
慢性肾炎患者出现拉肚子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止泻药物、控制原发病、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拉肚子可能与饮食不当、肠道感染、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肾炎病情加重等原因有关。
1、调整饮食慢性肾炎患者拉肚子时应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适当补充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预防腹泻导致的低钾血症。每日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2、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慢性肾炎患者需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但需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避免因补水过量加重肾脏负担。若出现尿量明显减少或水肿需立即就医。
3、使用止泻药物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缓解腹泻。禁用诺氟沙星等可能加重肾损伤的抗生素。用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避免使用含镁、铝的止泻剂防止蓄积中毒。
4、控制原发病慢性肾炎活动期可能因免疫紊乱引发肠黏膜损伤导致腹泻,需规范服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等控制肾炎进展。合并高血压者应调整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剂量,避免药物性腹泻。定期复查尿蛋白和血肌酐指标。
5、及时就医若腹泻伴随发热、血便、持续少尿、意识模糊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肾功能急剧恶化,需立即急诊处理。进行大便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等检查,必要时住院进行静脉补液和血液净化治疗。
慢性肾炎患者日常需保持饮食卫生,避免进食隔夜或变质食物。注意腹部保暖,腹泻期间暂停高钾食物摄入。记录每日血压、尿量及大便性状,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若腹泻持续2天未缓解或出现水肿加重,须及时至肾内科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严格遵循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