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器官功能维护、原发病灶处理等。败血症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凶险,需及时就医。
1、抗感染治疗败血症患者需尽快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在获得病原学结果前需经验性用药,后期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严重感染需联合用药,疗程通常持续至症状消失后数日。真菌性败血症需使用伏立康唑注射液或卡泊芬净注射液。
2、液体复苏早期液体复苏可改善组织灌注,通常选择晶体液如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进行快速补液。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6小时内需完成30ml/kg的液体输注。需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避免液体过负荷。合并低蛋白血症时可联合人血白蛋白输注。
3、血管活性药物经充分液体复苏仍存在低血压时,需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维持血压,目标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5mmHg以上。对儿茶酚胺抵抗者可用血管加压素Ⅱ注射液。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联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改善心肌收缩力。用药期间需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4、器官功能维护呼吸衰竭患者需氧疗或无创通气,严重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需根据指征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应激性溃疡预防可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凝血功能障碍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不能耐受时给予肠外营养。
5、原发病灶控制需积极寻找并处理感染源,如腹腔脓肿行经皮引流或手术清创,胆道感染行ERCP或胆道引流,肺部感染加强痰液引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拔除导管。坏死性筋膜炎需急诊清创。感染灶的彻底清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败血症患者出院后需保证充足休息,逐步恢复活动量。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蛋类、西蓝花等,少量多餐。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再次感染。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等。出现发热、乏力等不适及时就诊。康复期可进行适度呼吸训练和肢体活动,帮助功能恢复。
败血症的基本症状主要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改变、皮肤瘀斑等。败血症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休克。
1、寒战高热败血症患者常突发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呈现弛张热或稽留热型。这种发热由病原体释放的毒素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炎症介质所致。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感。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治疗。
2、呼吸急促败血症会导致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这与炎症反应引起肺血管通透性增加、氧耗量上升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缺氧表现。需监测血气分析,必要时给予氧疗,可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药物控制感染。
3、心率增快患者心率常超过90次/分,与发热、应激反应及心肌抑制因子释放有关。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需进行心电监护,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静脉输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源。
4、意识改变从嗜睡、烦躁到昏迷均可出现,与炎症介质影响脑功能及脑灌注不足有关。可能伴随定向力障碍、谵妄等神经精神异常。需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排除颅内感染,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药物治疗。
5、皮肤瘀斑四肢或黏膜可能出现散在出血点、瘀斑,提示凝血功能障碍。这与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消耗有关。需监测凝血功能,严重时需输注血浆,联合注射用万古霉素等强效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
败血症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饮食需提供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饮水量和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左右。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皮肤瘀点需立即就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肺负担。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等轻度康复活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