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防止中暑可通过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透气衣物、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合理使用降温工具、调整饮食结构等方法实现。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并发症。
1、水分摄入每日饮水应分多次少量补充,建议选择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高温作业者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电解质粉。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以免刺激胃肠。观察尿液颜色呈淡黄色为理想状态,若出现头晕或口渴需立即补水。
2、衣物选择优先选择浅色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UV400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户外工作者建议穿戴冰袖或使用降温颈巾。衣物汗湿后应及时更换,避免湿衣物贴身导致体温流失过快。
3、时间规划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可选择树荫下行走,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晨练宜在日出前完成,夜间睡眠时可提前开启空调除湿模式降低室温。老年人应避免正午时段外出买菜等日常活动。
4、物理降温室内可使用电扇促进空气流通,配合湿毛巾擦拭四肢降温。车载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直吹。临时降温可用冰袋敷于颈部、腋下等大血管流经处,但每次不超过15分钟。商场等公共场所可适当停留帮助体温调节。
5、饮食调节增加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摄入,适量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菠菜。烹饪方式以凉拌、清蒸为主,减少油腻食物。可饮用绿豆汤、薄荷茶等消暑饮品,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含糖量。高温作业者可适当增加咸味食物补充随汗液流失的钠离子。
预防中暑需建立持续防护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形成防暑习惯。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应加强防护,出现头痛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建议家庭备置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出现高热昏迷等严重症状必须立即送医。同时注意空调滤网清洁,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避免因频繁进出导致体温调节紊乱。通过综合性的防暑措施,可有效降低夏季热相关疾病发生概率。
中暑后头疼主要与体温调节失衡、脑部供血异常及电解质紊乱有关。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个阶段,头疼常见于热衰竭阶段,可能由脱水、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 脱水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体液丢失,血容量减少可能引发脑组织暂时性缺血缺氧。伴随口渴、尿量减少等症状,需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避免直接饮用过量冰水。
2. 脑血管扩张体温升高促使脑血管代偿性扩张以增加散热,血管扩张可能刺激脑膜神经末梢。可能伴有面部潮红、搏动性头痛,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及腋窝。
3. 颅内压增高严重脱水可能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脑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若出现喷射性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紧急就医,临床可能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
4. 炎症反应高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触发炎性介质释放,刺激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可表现为持续性胀痛,医生可能开具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5. 电解质紊乱钠钾等电解质流失影响神经细胞电活动,可能诱发头痛伴肌肉痉挛。可通过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必要时静脉输注氯化钠注射液纠正失衡。
中暑后出现头痛应即刻停止活动,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用温水擦拭身体促进散热,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使用酒精擦拭,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加重脱水的药物。若30分钟内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表现,需立即送医进行血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恢复期保持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