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预防中暑可通过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合理穿着、调整活动时间、注意饮食等方式实现。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危险情况。
1、避免高温暴露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阳光强烈时。若需外出,尽量选择阴凉处行走,使用遮阳伞或帽子阻挡紫外线。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增加中暑风险。密闭高温环境如车内、未通风的室内也需警惕。
2、及时补水夏季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以免刺激胃肠。运动或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帮助维持体液平衡。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提示需及时补水。
3、合理穿着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透气性好的宽檐帽,减少头部直接受热。户外工作者可选用防晒冰袖、冷却巾等防护用品。避免穿着深色紧身衣物,以免阻碍散热。
4、调整活动时间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应安排在早晚凉爽时段进行。运动时每15-20分钟休息一次,选择阴凉处补充水分。老年人、儿童等体质较弱者应严格控制高温时段外出。室内工作者需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保持26-28℃为宜。
5、注意饮食夏季饮食宜清淡,多摄入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避免过量食用高油脂、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适量饮用绿豆汤、薄荷茶等消暑饮品。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含糖饮品摄入量。
夏季预防中暑需综合采取防护措施,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中暑先兆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部位,补充含盐饮品。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日常可准备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使用前应咨询医生。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也有助于增强耐热能力。
夏天中暑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干预、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中暑通常由高温暴露、体液丢失、体温调节失衡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解开紧身衣物,保持平卧体位,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若在密闭空间需开窗或使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避免人群聚集加重缺氧。
2、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100-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忌饮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以防加重脱水。
3、物理降温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用温水擦拭全身。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但避免直接用冰水降温导致寒战。体温降至38℃以下时停止降温措施。
4、药物干预轻症可遵医嘱使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高热伴抽搐时需专业医疗人员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控制症状,重度中暑可能需使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等抢救药物。禁止自行服用退热药。
5、及时就医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时,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途中继续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医疗机构可能进行血电解质检测、冰毯降温等专业处理,严重者需入住重症监护室。
预防中暑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高温作业者应每2小时休息15分钟,及时补充含盐饮品。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适量食用西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食材。发现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时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