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腰椎骨折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体位管理、疼痛控制、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及营养支持。主要措施包括保持正确卧姿、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定期翻身防压疮、渐进式功能锻炼及高蛋白饮食补充。
1、体位管理:
术后需保持脊柱轴线稳定,使用硬板床并平卧6-8周。翻身时应采用轴线翻身法,由护理人员协助保持头颈胸腰成直线。侧卧位时用枕头支撑背部,避免腰部扭转。床尾可抬高15度减轻腰椎压力,坐起需佩戴腰围支具。
2、疼痛干预:
根据疼痛程度阶梯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等。可配合冷敷缓解局部肿胀,术后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便秘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并发症预防:
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骨突部位垫软枕。每日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鼓励咳嗽排痰减少肺部感染。留置导尿者需定期膀胱冲洗,便秘时可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
4、康复训练:
术后1周开始踝关节背伸跖屈训练,2周后增加直腿抬高练习。4周后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床边坐立训练,6周后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练习。所有训练需遵循无痛原则,由康复师指导调整强度。
5、营养支持:
每日蛋白质摄入不低于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D800IU/天和钙剂1000mg/天促进骨愈合。多食芹菜、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预防便秘,控制钠盐摄入避免水肿。
术后3个月内避免弯腰提重物,外出使用助行器防跌倒。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愈合情况,如出现发热、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失禁需立即就诊。保持每日晒太阳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睡眠时使用腰枕维持腰椎生理曲度。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疼痛评分、饮食摄入及二便情况,为复诊提供详细依据。
腰椎骨折手术主要有椎体成形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椎间融合术、减压手术和人工椎体置换术。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骨折类型、神经损伤程度及患者整体状况决定。
1、椎体成形术适用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稳定骨折。该手术创伤小,可快速缓解疼痛,但无法矫正椎体高度。术后需佩戴支具保护,避免剧烈活动。
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用于不稳定骨折伴神经压迫的情况。通过植入螺钉和连接棒重建脊柱稳定性,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椎管减压。术后需严格卧床,逐步进行康复训练。
3、椎间融合术针对严重骨折或合并椎间盘损伤的病例。在固定骨折的同时植入融合器促进椎体间骨性愈合。术后恢复期较长,需避免弯腰负重等动作。
4、减压手术当骨折碎片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实施。通过切除部分椎板或骨块解除压迫,常与内固定联合进行。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神经水肿,需配合药物治疗。
5、人工椎体置换术适用于椎体严重粉碎无法修复的情况。用人工假体替代受损椎体,重建脊柱序列。该手术技术要求高,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假体稳定性。
腰椎骨折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愈合。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逐步恢复活动能力。避免吸烟饮酒,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如出现发热、切口渗液或下肢感觉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