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创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因素引起。
1、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稳定性骨折。通过手法将骨折端复位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8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复位失效。常见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需配合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2、骨牵引治疗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者。通过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持续牵引维持骨折对位,通常需要6-8周。需注意预防牵引针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每日消毒针眼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牵引期间应定期调整牵引重量。
3、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明显移位或不稳定性骨折。采用钢板螺钉系统进行解剖复位固定,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手术需考虑骨折线位置选择合适钢板,如动力加压钢板或锁定钢板。术后可能出现内固定失效、感染等风险,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监测体温变化。
4、髓内钉固定适用于股骨中段及远端骨折。通过髓腔内置入交锁髓内钉实现三维稳定,具有微创和负重早的优势。术前需精确测量髓腔直径选择合适规格髓内钉,术后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及感觉变化。可能出现髓内钉断裂、锁钉松动等并发症,需避免过早完全负重。
5、康复训练骨折稳定后即开始渐进式康复。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萎缩,2-4周后开始关节被动活动,6-8周后逐步负重行走。康复过程中需配合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刺激等促进骨愈合。完全康复通常需要3-6个月,老年患者周期可能延长。
股骨干骨折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补充钙800-1200mg和维生素D400-800IU。康复期避免吸烟饮酒,控制体重减轻骨骼负荷。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若出现患肢肿胀加剧、疼痛异常或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复诊。卧床期间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呼吸训练预防肺部感染。
股骨干骨折术后一年通常可以考虑拆除内固定钢钉,但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综合评估。钢钉拆除时机主要与骨折类型、愈合速度、年龄及复查影像学结果等因素有关。
骨折愈合良好是拆除钢钉的首要条件。术后一年多数患者的骨折线会完全消失,骨痂形成牢固,此时通过X线或CT检查确认愈合后即可手术。拆除手术属于微创操作,通常在原切口处切开取出,术后恢复较快。若患者年龄较小或存在骨质疏松,愈合时间可能延长,需延长观察期至18个月左右。
少数情况下需延迟拆除。若复查显示骨折线未完全消失、存在骨不连或内固定松动,则需继续观察直至愈合。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及营养不良人群的愈合速度较慢,可能需配合脉冲电磁场治疗或植骨手术促进愈合。术后感染未控制者也须待感染完全治愈后再考虑拆除。
拆除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手术耐受性。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防止再骨折。日常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适度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质情况,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