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指阑尾因细菌感染导致管腔阻塞、血运障碍,进而发生化脓性炎症的急腹症。主要症状包括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可能由阑尾管腔梗阻、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血常规、超声或CT检查确诊,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治疗。
1、病因机制阑尾管腔阻塞是主要诱因,粪石、淋巴滤泡增生或异物可导致管腔压力升高,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细菌过度繁殖引发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胃肠功能紊乱时,肠道蠕动异常可能加重管腔内容物滞留。
2、典型症状早期表现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6-8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伴随体温升高至38℃左右,可能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炎症加重时右下腹出现肌紧张、反跳痛,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3、诊断方法体格检查麦氏点压痛是重要体征,结合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⁹/L。超声检查可显示肿胀的阑尾及周围渗出,CT检查能清晰观察阑尾增粗、周围脂肪密度增高等特征。需与肠系膜淋巴结炎、女性盆腔炎等疾病鉴别。
4、手术治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首选方案,创伤小且恢复快。开腹手术适用于穿孔或脓肿形成的复杂病例。术前需静脉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术后需禁食至肠功能恢复。
5、并发症风险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阑尾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局部脓肿形成需穿刺引流,肠粘连可能导致慢性腹痛。少数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需加强换药并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感染药物。
术后初期应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渣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2周内禁止剧烈运动。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出现持续发热或腹痛加剧需及时复诊。预防方面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时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护理方法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理、饮食调整、活动指导和并发症观察。
1、伤口护理:
术后需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每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发热等感染迹象。敷料污染或浸湿时应及时更换,避免沾水。拆线前禁止盆浴或游泳,淋浴时可用防水敷料保护伤口。若发现伤口异常需立即就医。
2、疼痛管理:
术后48小时内疼痛较明显,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采取半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可缓解疼痛。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跳痛可能提示感染,需及时告知
3、饮食调整:
术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再到普食。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2-3天后可尝试软烂面条、蒸蛋等,一周内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
4、活动指导:
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活动,24小时后鼓励下床慢走促进肠蠕动恢复。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等增加腹压的行为,2周内不宜进行跑跳等高强度活动。咳嗽或打喷嚏时需用手护住腹部。
5、并发症观察: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持续发热可能提示腹腔感染。观察排便情况,若3天未排气排便需警惕肠梗阻。出现剧烈腹痛、呕吐或切口渗液需立即就医。术后1周需复查血常规评估感染控制情况。
术后恢复期需保证充足休息,每日适当散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饮食宜少食多餐,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类帮助伤口愈合,搭配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术后2周内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1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定期随访复查,如有异常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身体机能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