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损伤固定头部需采用专业颈托或硬质固定器,避免颈部移动造成二次伤害。主要方法有使用医用颈托、自制临时固定装置、多人协作平移法、脊柱板固定、专业急救人员处理等。
1、医用颈托固定医用颈托是脊柱损伤最常用的头部固定工具,可限制颈椎屈伸和旋转。选择尺寸合适的颈托时需测量患者下颌至锁骨距离,佩戴后需检查颈托是否压迫气管或颈动脉。医用颈托分为软质和硬质两种,脊柱损伤建议使用带金属支撑条的硬质颈托。
2、自制临时固定无专业设备时可使用卷起的毛巾或衣物制作临时固定装置。将折叠后的柔软物品环绕颈部,用绷带或布条在额部固定,保持颈椎中立位。需注意自制装置不能完全替代医用颈托,仅作为转运前的应急措施,固定后仍需尽快就医。
3、多人协作平移移动脊柱损伤患者需至少三人配合,一人专门负责固定头部。施救者双肘支撑地面,双手扶住患者头部两侧,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平移过程中固定者需同步指挥其他人员,避免头部与身体出现相对移动,该操作需经过专业培训。
4、脊柱板固定长脊柱板配合头部固定器可实现全身制动。使用前需清理板面杂物,将患者整体滚动至板上,用额部固定带和下颌固定带双重固定头部。脊柱板两侧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固定带,躯干和四肢也需完全固定,转运途中保持板面水平。
5、专业急救处理拨打急救电话后,专业救护人员会使用真空担架或铲式担架进行固定。真空担架可通过抽真空实现全身塑形固定,铲式担架则能避免搬运时的体位改变。急救人员还会根据伤情选择直升机转运等特殊方式,最大限度减少脊柱移动。
脊柱损伤后固定头部时切忌随意搬动患者,所有操作需保持头颈胸在同一轴线。固定后需持续观察患者呼吸和意识状态,避免固定装置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转运途中应记录固定时间和患者反应,到达医院后向接诊医生详细说明受伤机制和已采取的固定措施。恢复期需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脊柱损伤可能会影响上半身,具体影响程度与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有关。脊柱损伤通常由外伤、退行性变、炎症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感觉异常等症状。
脊柱损伤对上半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神经功能方面。颈椎损伤可能导致上肢麻木、无力或精细动作障碍,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胸椎损伤可能引起肋间神经痛或躯干感觉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内脏功能紊乱。腰椎损伤虽然主要影响下肢,但高位腰椎损伤也可能波及上半身。脊柱损伤后局部稳定性下降,可能引发慢性疼痛或姿势代偿性改变,长期可导致肩颈、背部肌肉劳损。
少数情况下,脊柱损伤可能不立即表现出上半身症状。轻微椎体压缩骨折或韧带损伤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疼痛,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渐出现神经压迫症状。脊髓震荡或硬膜外血肿等特殊情况,可能在损伤后数小时至数天才显现出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脊柱损伤患者应避免自行活动或按摩损伤部位,须使用颈托或腰围临时固定后立即就医。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保持适度活动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日常应注意维持正确坐姿,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搬运重物时采用屈髋下蹲姿势以减少脊柱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