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一定要每年打虫,是否需要驱虫应根据具体症状和检查结果决定。寄生虫感染可能由蛔虫、蛲虫、钩虫等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肛门瘙痒、食欲异常等症状。
多数情况下,现代卫生条件改善后儿童寄生虫感染概率降低,无须常规每年驱虫。若孩子无明确感染症状如反复腹痛、夜间肛门瘙痒、粪便中发现虫体等,且居住环境清洁、饮食卫生有保障,通常不需要定期服用驱虫药。盲目驱虫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如头晕、恶心或过敏反应。
少数情况下,孩子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有生食习惯、接触土壤后未彻底清洁双手等行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若出现体重增长缓慢、营养不良、粪便检查发现虫卵等情况,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驱虫药物。驱虫后需间隔一段时间复查粪便,确认虫体是否清除彻底。
建议家长平时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瓜果洗净再食用的习惯。如怀疑寄生虫感染,应就医进行粪便检查确诊后再用药,避免自行购买驱虫药。定期体检时可向医生咨询孩子是否需要驱虫,而非机械性每年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