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损伤后需采用轴线翻身法搬运,避免二次伤害。正确搬运方法主要有固定颈部、多人协作、使用硬质担架、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避免旋转或弯曲。
1、固定颈部:
搬运前必须立即用颈托或毛巾卷固定伤者颈部,限制颈椎活动。可使用专业颈托或就地取材,用折叠毛巾环绕颈部并用胶带固定,确保颈椎保持中立位。固定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对颈部施加压力。
2、多人协作:
至少需要3人配合完成搬运,一人负责稳定头部并指挥,两人分别托住肩背部和腰臀部。搬运时需同步发力,保持伤者身体呈整体移动。禁止单人拖拽或背抱,防止颈椎发生剪切力。
3、硬质担架:
必须选用脊柱板等硬质担架转运,软担架会导致颈椎弯曲。将担架贴近伤者身体侧方,多人配合将伤者整体滚转至担架上。搬运过程中需有人持续固定头部,保持头颈与躯干轴线一致。
4、保持直线:
从地面到担架的整个搬运过程,需维持头颈胸腰成一条直线。可采用"原木滚动"技术,使伤者像原木一样整体移动。特别注意保护后枕部,避免头部后仰或前屈导致脊髓受压。
5、避免旋转:
任何角度的扭转都可能加重脊髓损伤。搬运时禁止突然改变方向或快速移动,转运途中保持担架平稳。如遇狭窄空间需要转向,应整体缓慢旋转担架,确保颈椎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颈椎损伤后需严格卧床休息,初期可尝试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仰卧位轻轻收下巴。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颈部活动度训练,从左右侧屈开始逐步增加幅度。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骼愈合。睡眠时使用颈椎枕保持生理曲度,定期复查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量血压的正确方法主要有选择合适血压计、做好测量前准备、采用标准姿势、规范操作步骤、重复测量确认等。规范的血压测量对高血压诊断和管理至关重要。
1、选择合适血压计推荐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气囊应覆盖上臂周长的80%。腕式血压计易受测量姿势影响,水银血压计因操作复杂已逐步淘汰。购买时需核对产品是否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定期用标准血压模拟器进行校准。不建议使用手指血压计或智能手环测量,其准确性难以保证。
2、做好测量前准备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或剧烈运动,排空膀胱后静坐5分钟。室温保持20-25℃,被测者应脱去厚重衣物,裸露上臂或仅留单层薄衣。精神紧张或交谈会影响结果,测量期间保持安静。如使用药物需记录服药时间,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引起血压波动。
3、采用标准姿势坐姿测量时背部挺直靠椅背,双脚平放地面,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卧位测量需平躺并将手臂垫高,站立位测量需稳定站立1分钟后进行。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两指为宜。测量过程中避免肢体移动或说话,肌肉紧张会导致读数偏高。
4、规范操作步骤首次测量应检查双侧手臂血压,选取较高值一侧作为常规测量部位。充气压力需超过预估收缩压30毫米汞柱,放气速度为每秒2-3毫米汞柱。电子血压计自动记录两次心跳间的压力值,需注意显示屏是否出现心律不齐提示。两次测量间隔1-2分钟,袖带完全放气后再重新充气。
5、重复测量确认初次诊断高血压需非同日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家庭自测建议早晚各测两次。若两次读数差异超过5毫米汞柱需追加第三次测量,排除操作误差。动态血压监测应记录24小时内至少14次有效测量值。发现血压异常波动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建议建立规律测量习惯,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数据。长期监测者每月校对血压计准确性,避免使用破损袖带。高血压患者测量后应记录用药情况、身体状态等详细信息。冬季注意保暖后再测量,寒冷刺激可能使血管收缩导致假性升高。发现持续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调整降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