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注意事项主要有固定制动、合理用药、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需根据损伤程度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1、固定制动骨折后需立即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患肢,避免移动导致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须保持患肢抬高。固定期间禁止负重活动,睡眠时用软枕垫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若固定物松动或出现皮肤压迫需及时就医调整。
2、合理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接骨七厘片促进骨痂形成,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碳酸钙D3片补充矿物质。禁止自行服用活血类药物,避免加重肿胀。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时需配合空腹饮水,服药后保持直立姿势。
3、营养支持每日需摄入牛奶、鸡蛋等富含钙质食物,搭配西蓝花、猕猴桃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胶原合成。适量增加鱼肉、大豆等优质蛋白摄入,但需控制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吸烟饮酒会影响骨愈合,康复期需严格戒除。
4、康复训练拆除固定后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采用被动屈伸练习,逐步过渡到抗阻运动。下肢骨折者可先借助拐杖部分负重,6-8周后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训练强度。水中步行训练能减轻关节负荷,适合早期功能恢复。
5、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需拍摄X线片观察对位情况,之后每2-3个月复查直至骨痂形成。若出现患肢麻木、皮肤发紫或固定处剧痛,应立即就诊排除血管神经损伤。骨质疏松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持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折恢复期间需保持每日晒太阳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卧床者应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饮食注意粗细粮搭配,适量补充坚果类食物提供锌元素。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早剧烈运动造成内固定物松动。心理上需克服焦虑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家属应协助完成日常起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