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初期可通过退热镇痛、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补液支持、抗病毒治疗等方式缓解。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1、退热镇痛:
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防止发生瑞氏综合征。发热期间应保持环境通风,减少衣物包裹。
2、口腔护理:
口腔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使用康复新液或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疼痛。进食前后用温盐水漱口,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性、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加重溃疡疼痛。
3、皮肤护理:
手足臀部皮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疹。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减少摩擦刺激。疱疹破溃后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4、补液支持:
发热及口腔疼痛易导致脱水,需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选用口服补液盐Ⅲ,适量饮用温凉牛奶、米汤等。观察尿量及精神状态,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
5、抗病毒治疗:
重症病例需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普通型多为自限性病程,一般不需特殊抗病毒治疗。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异常,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需立即住院治疗。
患病期间需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玩具餐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衣物阳光下暴晒6小时。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选择南瓜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皮疹完全消退前避免接触其他儿童,痊愈后仍需观察1个月是否出现指甲脱落等迟发表现。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可通过居家隔离护理、对症退热治疗、皮肤黏膜护理、抗病毒药物应用及重症监测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易感。
1、居家隔离发病期间需隔离2周,避免交叉感染。患儿餐具、玩具需每日煮沸消毒,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保持室内通风,家长接触患儿后需规范洗手。隔离期结束需待疱疹完全结痂,且体温正常3天以上。
2、退热处理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采用温水擦浴辅助物理降温,每小时监测体温。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反复超过40℃需及时就医。
3、疱疹护理口腔疱疹可用生理盐水漱口,进食前后涂抹蒙脱石散缓解疼痛。手足皮疹避免抓挠,破溃处涂抹炉甘石洗剂。臀部皮疹需保持干燥,每次便后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疱疹一般7-10天自然消退。
4、抗病毒治疗重症病例需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选用头孢克肟或阿奇霉素。干扰素喷雾可促进口腔溃疡愈合。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5、重症识别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皮肤花纹等表现提示可能进展为重症。EV71感染易引发脑炎或肺水肿,需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重症病例需住院进行丙种球蛋白及机械通气治疗。
患病期间建议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恢复期可逐步添加鸡蛋羹、烂面条等软食。保持每日饮水量,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痊愈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指甲脱落等迟发表现。预防重点在于流行季节避免人群聚集,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