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后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时间窗的选择主要与脑组织缺血耐受性、侧支循环状态、梗死核心区大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评估结果等因素相关。
1、缺血耐受性:
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时间有限,神经元在完全缺血后4-6分钟即发生不可逆损伤。取栓治疗需在缺血半暗带尚未完全梗死的窗口期内实施,此时恢复血流可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不同脑区耐受性存在差异,基底节区较皮质更易发生早期梗死。
2、侧支循环状态:
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延长治疗时间窗。 Willis环完整的患者可通过代偿血流维持缺血半暗带存活达24小时,而侧支循环差的患者需在6小时内完成血管再通。影像学评估侧支循环分级是决定个体化时间窗的重要依据。
3、梗死核心体积:
通过CT灌注或DWI-MRI评估梗死核心与半暗带比例,核心区大于70毫升时取栓获益显著降低。早期影像学显示小核心大半暗带的患者,即使超过6小时仍可能从取栓中获益。ASPECTS评分≥6分是延长治疗时间窗的指标之一。
4、神经功能缺损:
NIHSS评分≥6分的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取栓获益明确。发病后症状快速进展提示侧支循环代偿不足,需缩短决策时间。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是脑水肿进展的标志,这类患者需更早干预。
5、影像学评估:
多模影像评估可精确界定可挽救脑组织范围。CT血管造影显示大血管闭塞、CT灌注显示错配区域>1.2、DWI-FLAIR不匹配等特征,均为延长治疗时间窗的客观依据。后循环卒中因脑干耐受性较差,时间窗可酌情延长至24小时。
发病后应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头颅影像学等检查。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血管弹性,定期监测颈动脉斑块情况。出现言语含糊、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需即刻就医,避免延误血管再通治疗时机。
取钢钉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通过原切口或新切口取出内固定装置。手术方式主要有切开取出法、微创取出法、关节镜辅助法、经皮钳取法、骨水泥填充法。术后需根据骨质愈合情况决定负重时间。
1、切开取出法适用于位置表浅或周围组织粘连较少的钢钉。沿原手术切口切开皮肤,逐层分离至骨面,暴露钢钉尾端后使用专用器械旋出。术中需注意保护周围神经血管,避免粗暴操作导致二次骨折。术后伤口需加压包扎,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
2、微创取出法采用小切口配合C型臂X光机定位,适用于髓内钉等深部固定物。通过导针引导空心钻建立取出通道,使用特殊抓取器械分段取出钢钉。该方法创伤较小,但要求术者具备丰富影像导航经验,避免器械滑脱损伤髓腔。
3、关节镜辅助法主要用于关节腔内钢钉取出,如膝关节交叉韧带固定钉。通过关节镜探查定位,在监视下使用精细器械松解钉道周围纤维组织,逐步旋出钢钉。可同步处理关节内粘连或软骨损伤,但设备要求较高。
4、经皮钳取法针对尾端外露的皮质骨螺钉,消毒后直接用持钉钳夹住钉尾逆时针旋转取出。操作简便快捷,但须严格无菌操作,术前需确认钉道无感染迹象。该方法不适合已发生断钉或钉尾滑丝的情况。
5、骨水泥填充法针对骨质疏松患者或钉道较大的情况,取出钢钉后向骨缺损处注入骨水泥加固。可选用含抗生素骨水泥预防感染,但需控制灌注压力避免骨水泥渗漏。术后需延迟负重,待骨水泥完全固化。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早期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度练习。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促进骨骼修复。术后1个月、3个月需复查X线评估骨质愈合情况,完全愈合前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出现局部红肿热痛或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