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悸、胸闷等症状,通常由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机制引起。
1、房室结折返:
房室结内存在双径路是主要发病基础,当心脏电信号在快慢路径间形成环形运动时,会导致心率突然增快至150-250次/分。这类患者可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阻断折返环路。
2、预激综合征:
心脏存在异常传导通路如肯特束,使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典型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缩短和delta波,发作时可静脉注射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3、自律性增高:
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高时可能诱发心动过速,常见于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理状态,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4、药物因素:
某些拟交感神经药物、茶碱类药物可能通过增强心肌细胞自律性诱发发作,长期服用洋地黄中毒时也会出现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室上速。
5、精神神经因素:
情绪激动、焦虑等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改变心脏电生理特性,这类患者建议进行深呼吸训练等迷走神经刺激方法终止发作。
日常应注意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保持规律作息。发作时可尝试冷水敷面、屏气等物理方法,频繁发作或伴随晕厥者需及时心内科就诊。建议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甲亢等,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没有发作时可以适量运动,但发作期间应禁止运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对于未发作的患者,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例如散步、游泳或骑自行车。这类运动可增强心脏耐受力,但需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运动前应充分热身,运动中注意监测心率,建议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运动后需进行放松活动,避免立即停止导致血液回流减少。若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发作期间患者需绝对休息,避免任何形式的体力活动。此时心脏处于异常电活动状态,运动可能加重心肌耗氧,诱发晕厥甚至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能伴随预激综合征等心脏结构异常,剧烈运动存在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既往有晕厥史或发作频率较高的患者,应在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运动,必要时需先接受射频消融术等治疗。
建议患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运动时可佩戴心率监测设备,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盐酸普罗帕酮片。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运动方案。若计划进行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需提前进行心脏负荷试验评估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