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疼痛程度、肿胀特征、活动受限情况、异常声响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有局部畸形、骨擦感、无法承重行走、疼痛持续加重、皮肤淤青扩散等。
1、疼痛程度骨折疼痛通常尖锐剧烈且持续不缓解,按压受伤部位时疼痛明显加剧。软组织损伤的疼痛相对局限,休息后可减轻。若疼痛放射至远端或伴随肢体麻木,可能提示神经血管损伤。
2、肿胀特征骨折肿胀多在伤后迅速出现并持续扩大,皮肤紧绷发亮,可能伴随皮下淤血扩散。韧带扭伤肿胀发展较慢,通常局限于踝关节周围。骨折后48小时内肿胀达到高峰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3、活动受限骨折患者常完全无法负重行走,踝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均受限。轻微扭伤仍可勉强跛行,被动活动范围接近正常。若尝试活动时听到骨摩擦音或感觉关节不稳定,骨折概率显著增加。
4、异常体征触摸到明显骨性台阶或异常突起提示骨折移位。肢体出现旋转畸形或短缩变形属于确定性体征。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伴甲床苍白可能合并血管损伤,需紧急处理。
5、影像学确认X线片能明确大多数骨折,但细微裂纹需CT扫描确诊。MRI适用于评估韧带软骨损伤。儿童骨骺损伤需拍摄双侧对比片。临床高度怀疑骨折但影像阴性时,应在伤后复查。
崴脚后建议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患肢,用冰袋间歇冷敷减轻肿胀,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时注意观察末梢循环。避免热敷、按摩或使用活血药物。无论是否骨折,持续疼痛超过三天或出现发热症状均需及时就诊。康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穿戴护踝保护装置预防二次损伤。
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可通过听诊气过水声、抽取胃液观察、X线检查三种方法确认。
听诊气过水声是临床常用方法,操作者将听诊器置于患者剑突下,通过胃管快速注入少量空气,若听到气过水声提示胃管末端位于胃内。该方法简便快捷但存在一定误差,胃内积气过多或患者体位不当可能影响判断准确性。抽取胃液观察是通过胃管回抽获取内容物,胃液通常呈淡绿色或无色透明,若抽到黄绿色胆汁样液体可能提示胃管误入十二指肠,抽到碱性液体则可能误入呼吸道。该方法直观可靠但部分患者胃液分泌减少时可能无法抽出。
X线检查是判断胃管位置的金标准,通过影像学可直接观察胃管末端是否位于胃泡影内,适用于昏迷、气管插管等高风险患者。该方法准确性最高但需要专用设备支持,不适合床旁快速判断。三种方法各有优劣,临床常联合使用以提高判断准确性。
放置胃管后需定期检查位置,防止移位导致误吸或营养液误注。护理时注意固定妥当,避免牵拉扭曲。喂食前应确认胃管通畅及位置正确,喂食后保持半卧位30分钟。长期留置者需每日清洁鼻腔及口腔,观察粘膜有无压伤。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