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通常表现为肛门周围出现异常症状。肛瘘可能由感染、肛门腺体阻塞、炎症性肠病、手术创伤、结核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肛门疼痛、分泌物、肛门周围皮肤红肿、排便不适、发热等症状。
1、肛门疼痛:肛瘘患者常感到肛门周围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尤其在排便时加重。疼痛可能与瘘管内的炎症或感染有关,日常护理中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疼痛,必要时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2、分泌物:肛门周围可能出现脓性或血性分泌物,这是瘘管内的感染物质排出所致。分泌物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和瘙痒,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有助于减轻不适,严重时需使用抗生素软膏或口服抗生素。
3、肛门红肿:肛瘘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可能出现红肿、发热等症状,这是局部炎症反应的表现。冷敷和局部使用抗炎药膏可缓解红肿,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4、排便不适:肛瘘可能导致排便时感到不适或疼痛,甚至出现排便困难。饮食中增加纤维素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软化粪便,减轻排便不适。
5、发热:部分肛瘘患者可能伴有低热或高热,这是全身感染的表现。发热时需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肛瘘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燕麦、红薯、菠菜等。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如散步、瑜伽等。保持肛门周围清洁,避免久坐,定期复查,及时就医处理异常症状。
肛瘘通常可通过肛门周围肿痛、流脓、反复感染等症状结合专科检查确诊。诊断方法主要有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瘘管造影等。
1、肛门指诊医生通过戴手套的手指触诊肛门周围,可发现肛瘘外口位置及皮下条索状瘘管走向。典型体征包括触及硬结、压痛或按压时有脓液溢出。该方法简便易行但难以判断复杂瘘管走向。
2、肛门镜检查采用带有光源的肛门镜观察肛管齿状线附近,可发现肛瘘内口呈凹陷或充血状态。检查时可能见到脓性分泌物从内口渗出,同时能排除痔疮、肛裂等疾病。
3、磁共振成像盆腔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肛瘘主支、分支与肛门括约肌的立体关系,对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价值较高。图像可区分活动期炎症与纤维化瘘管,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4、超声检查经肛门超声通过高频探头可实时观察瘘管走向及与括约肌的关系,能准确测量瘘管长度和深度。检查无辐射且成本较低,适用于初步筛查和术后随访。
5、瘘管造影将造影剂从外口注入瘘管后拍摄X光片,可显示瘘管全程走行及是否存在分支。该方法对简单型肛瘘效果好,但造影剂可能刺激组织且无法评估周围炎症情况。
建议出现肛门肿痛、渗液等症状时尽早就诊肛肠外科。日常需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可用温水坐浴,避免久坐久站。饮食宜清淡富含膳食纤维,忌辛辣刺激食物。确诊肛瘘后应根据分型选择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手术治疗,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假性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