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可通过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尿液分析综合判断。主要判断依据有排尿疼痛、血尿、影像学阳性结果、尿液结晶检出及既往病史。
1、排尿疼痛:
尿路结石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腰部或下腹部绞痛,疼痛可沿输尿管向会阴部放射。结石移动时可能刺激尿路黏膜,引发阵发性剧痛,常伴有排尿灼热感。疼痛程度与结石大小无直接关联,小结石在移动时可能引发更剧烈疼痛。
2、血尿症状:
约90%尿路结石患者会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结石摩擦尿路上皮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尿液可呈现洗肉水样或茶色。需注意无痛性血尿需排除肿瘤可能,建议出现血尿时及时就医检查。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能发现直径大于5毫米的结石,对肾盂积水敏感度高。CT平扫是诊断金标准,可检出95%以上的结石,并能准确定位结石大小与位置。X线检查对尿酸结石检出率较低。
4、尿液结晶:
尿常规检查发现草酸钙、磷酸钙或尿酸结晶时提示结石风险。24小时尿液成分分析可测定钙、草酸、尿酸等成石物质含量,有助于判断结石类型及复发风险。
5、病史特征:
既往有结石病史者复发率高达50%。长期高蛋白饮食、饮水不足、高温作业等职业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易继发尿路结石。
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浓茶、咖啡及高草酸食物。适度跳跃运动有助于小结石排出,但直径超过6毫米的结石需就医处理。出现发热、持续腰痛或无尿等紧急情况时需立即就诊,警惕尿路梗阻引发肾功能损害。定期复查尿液及超声能有效监测结石复发情况。
血常规不能直接确诊白血病,但可通过白细胞异常增高或降低、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异常提示白血病可能。需结合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进一步检查确诊。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数倍,或出现未成熟粒细胞、原始细胞等异常细胞时,需警惕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常表现为白细胞持续增高伴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且呈进行性下降,可能因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且无其他出血性疾病时,可能与白血病引起的巨核细胞系抑制有关。部分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可见三系减少,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同时降低。
血常规检测若发现单核细胞比例异常增高,需排查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早期信号。外周血涂片发现幼稚细胞比例超过20%时,急性白血病概率显著增加。部分特殊类型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血常规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儿童白血病常见血红蛋白低于80g/L且白细胞分类中出现淋巴母细胞。
发现血常规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完善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苯等化学毒物,保持规律作息,出现持续发热、骨痛、皮肤瘀斑等症状时立即就医。白血病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化疗或靶向治疗,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