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和肛瘘不是一回事,两者是两种不同的肛肠疾病。痔疮是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形成的血管性病变,肛瘘是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的感染性管道。
痔疮主要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便血、疼痛等症状,通常与长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因素有关。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混合痔则同时具有内痔和外痔的特点。痔疮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温水坐浴等,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反复流脓、疼痛、瘙痒等症状,通常由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肛瘘由内口、瘘管和外口组成,内口多位于肛窦,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肛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需要彻底清除瘘管和内口,防止复发。肛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扩散或形成复杂性肛瘘。
痔疮和肛瘘虽然都发生在肛门周围,但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均有明显区别。出现肛门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预防肛肠疾病的发生。
肛瘘恢复期通常分为3-5个阶段,具体包括炎症消退期、肉芽组织增生期、上皮形成期及功能恢复期。恢复过程与瘘管复杂程度、手术方式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炎症消退期多出现在术后1-3天,此时手术创面可能出现轻微渗血或水肿,需通过医生开具的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药物控制局部炎症反应,同时避免久坐压迫伤口。肉芽组织增生期常发生于术后3-10天,创面逐渐被新生血管和结缔组织填充,此阶段可配合康复新液湿敷促进组织修复,但需警惕肉芽过度增生导致的假性愈合。上皮形成期多在术后10-20天开始,创缘表皮细胞向中心爬行覆盖,使用湿润烧伤膏等药物有助于减少瘢痕形成。部分复杂肛瘘患者可能经历2-3周的引流调整期,需定期换药保持引流通畅。功能恢复期可持续1-3个月,通过提肛运动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术后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及30克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并采用侧卧位减轻创面压力,排便后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5-10分钟。若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异常分泌物,须立即返院检查是否发生感染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