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鼾症多数情况下可以治愈,具体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主要干预方式包括腺样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鼻腔冲洗、口腔矫治器佩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腺样体肥大为儿童鼾症最常见病因,腺样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上气道阻塞。术后配合鼻腔喷雾和抗炎治疗可显著改善通气功能。扁桃体肥大合并反复感染者,扁桃体切除术可消除咽部阻塞因素,术后需注意预防出血和感染。对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腔阻塞,规律使用鼻腔冲洗可减少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
存在颌面发育异常者需早期进行口腔矫治,功能性矫治器可引导颌骨正常发育。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儿需短期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待手术条件成熟后转为手术治疗。极少数合并颅面畸形或神经肌肉疾病者,治疗效果可能受限,需多学科联合干预。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患儿睡眠质量,保持卧室空气湿润,避免接触二手烟。肥胖患儿需控制体重,侧卧睡姿可减轻舌根后坠。术后应遵医嘱复查鼻咽部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多数患儿经过规范治疗,随着生长发育可逐渐改善通气功能,但需警惕复发可能。
鼾症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障碍,常见分类主要有单纯性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气道阻力综合征。
1、单纯性鼾症单纯性鼾症指睡眠时仅出现鼾声而无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多因上呼吸道软组织松弛导致气流震动产生噪音。常见诱因包括肥胖、仰卧位睡眠、饮酒等。这类患者日间通常无嗜睡症状,但长期可能发展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建议通过减重、侧卧睡姿等方式改善。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上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伴随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微觉醒。典型症状包括夜间憋醒、晨起头痛、日间过度嗜睡,可能与颌面结构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确诊,治疗方式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口腔矫治器等。
3、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呼吸中枢调控异常导致,常见于心力衰竭、脑卒中或高原居住人群。特征为胸腹呼吸运动同时停止,与上气道阻塞无关。患者多主诉失眠或频繁觉醒,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使用伺服通气设备。
4、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同时存在阻塞性和中枢性暂停,通常以阻塞性事件开始,继而转为中枢性暂停。这类患者既有上气道结构问题,又存在呼吸调节功能障碍,需结合多导睡眠图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治疗往往需要联合多种干预措施。
5、上气道阻力综合征上气道阻力综合征表现为上气道阻力增加但未达到呼吸暂停标准,患者频繁微觉醒导致睡眠片段化。主要症状为日间疲劳、注意力下降,易被误诊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需依靠食管压力监测,治疗原则与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似。
鼾症患者应避免睡前饮酒和使用镇静药物,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侧卧位睡眠可减少舌根后坠,使用加湿器维持卧室空气湿润能降低咽喉黏膜刺激。肥胖者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减轻体重,吸烟者需戒烟以减少呼吸道炎症。若出现晨起口干、日间嗜睡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