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疼痛发作时通常可以进行手术,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手术时机。胆结石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胆总管探查术、胆囊造瘘术等。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胆结石治疗的首选方式,适用于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该手术通过腹壁小切口置入器械完成,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前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凝血状况,术后可能出现肩部放射性疼痛或胆汁漏等并发症。
2、开腹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适用于合并严重感染、胆囊穿孔或腹腔广泛粘连的患者。手术切口位于右肋缘下,可直接处理复杂病变,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需先控制感染再考虑手术。
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主要用于胆总管结石引起的胆绞痛,通过十二指肠镜取出结石。该方式无须开腹,特别适合高龄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操作过程中可能诱发胰腺炎或消化道穿孔,需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实施。
4、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探查术适用于合并胆管结石或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常与胆囊切除术联合进行。手术需切开胆总管取石并放置T管引流,术后需密切观察胆汁引流量和性状。存在胆管狭窄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后续介入治疗。
5、胆囊造瘘术胆囊造瘘术作为过渡性治疗,适用于全身状况极差不能耐受切除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通过穿刺引流胆囊内脓液缓解症状,待感染控制后再行二期手术。该方式不能根治胆结石,术后需加强引流管护理。
胆结石患者术后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内。可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燕麦、西蓝花等食物。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有无结石复发或胆管狭窄。出现发热、黄疸或持续腹痛应及时就医。
胆结石较小的通常可以自行排出,但需结合结石位置、数量及患者个体差异综合判断。胆结石排出主要依赖胆囊收缩和胆汁冲刷作用,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石更易通过胆管进入肠道。若结石卡在胆总管或引发胆绞痛,则需医疗干预。
多数情况下,直径3毫米以下的胆囊结石可能随胆汁自然排出。这类结石移动时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短暂上腹不适或饭后腹胀。促进排石的方法包括增加饮水量、低脂饮食刺激胆汁分泌,以及适度运动帮助胃肠蠕动。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结石位置变化,若结石进入十二指肠则视为排出成功。
当结石直径达到5-8毫米时,自行排出概率显著降低。这类结石易在胆囊颈管或胆总管下端形成嵌顿,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或急性胆管炎。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右上腹痛伴肩背部放射痛、皮肤巩膜黄染及陶土样大便。此时需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石或药物溶石治疗,常用熊去氧胆酸胶囊、鹅去氧胆酸片等胆汁酸制剂调节胆固醇代谢。
建议胆结石患者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结石动态,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立即就医。日常应保持规律进食习惯避免胆汁过度浓缩,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可适量食用核桃、亚麻籽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改善胆汁成分。若出现发热寒战、剧烈腹痛或皮肤黄染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胆道梗阻或感染,须及时进行外科处理。